![]()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主 页 | ![]() |
![]() |
讲道集 | ![]() |
![]() |
讲道集-事奉道路 | ![]() |
![]() |
![]() |
||||
![]() |
||||||||||||||
谁是以色列的王? 撒上8:4-9 以色列的长老都聚集,来到拉玛见撒母耳;对他说:你年纪老迈了,你儿子不行你的道。现在求你为我们立一个王治理我们,象列国一样。撒母耳不喜悦他们说“立一个王治理我们。”他就祷告耶和华。耶和华对撒母耳说:百姓向你说的一切话,你只管依从;因为他们不是厌弃你,乃是厌弃我,不要我作他们的王。自从我领他们出埃及到如今,他们常常离弃我,事奉别神。现在他们向你所行的,是照他们素来所行的。故此你要依从他们的话,只是当警戒他们,告诉他们将来那王怎样管辖他们。
申17:14-20 到了耶和华你神所赐你的地,得了那地居住的时候,若说:我要立王治理我,象四围的国一样。你总要立耶和华你神所拣选的人为王。必从你弟兄中立一人,不可立你弟兄以外的人为王。只是王不可为自己加添马匹,也不可使百姓回埃及去,为要加添他的马匹;因耶和华曾吩咐你们说:不可再回那条路去。他也不可为自己多立妃嫔,恐怕他的心偏邪;也不可为自己多积金银。他登了国位,就要将祭司利未人面前的这律法书,为自己抄录一本,存在他那里,要平生诵读,好学习敬畏耶和华他的神,谨守遵行这律法书上的一切言语和这些律例。免得他向弟兄心高气傲,偏左偏右,离了这诫命。这样,他和他的子孙便可在以色列中,在国位上年长日久。
神究竟同不同意以色列立王? 从刚才念的两段经文,可能有弟兄姊妹心里会想,究竟神同意还是不同意以色列民立王?他们要求立王是对还是不对?从申命记的这段记载看,神是同意他们立王的;但为什么到长老们要求立王的时候,神的口气又变了,不乐意他们立王的要求呢? 当然神是不会嘴里说一套,心里另想一套的;关键是当我们说“王”的时候,究竟是什么意思?如果我们仔细阅读这两段经文,就可以明白,它们并不矛盾;因为它们对“王”的含义,是有不同理解,不同要求的。说得更清楚一点,神究竟同不同意以色列民立王,那得看他们想要立怎样的王。象申命记里记载的王,这是在神旨意范围里的,神是同意立的;但象以色列长老们要求立的王,则不在神同意的范围。 长老们到撒母耳那里来求立王的时候,他们说清楚是要立“象列国一样”的王。当时他们周围列国的王,是国中最大的掌权者,是百姓必须服从听命的发号施令者。在这些长老心目中,立王是为了可以代替神;从此王的意思,就代替神的意思,有了王,就不再需要神。所以神一言道破他们真正的目的,他们是借立王的机会,不要神作他们的王,要把神从他们生活里赶走、叫神靠边。 但神在申命记里却清楚指出,如果百姓提出要立王“象四围的国一样。”神可以同意立王,但却有不同的要求。也就是说,象四围的国那样的王,神是不同意的;但如果按照神所提出条件立的王,那是可以的。我们从神所提出的条件看,可以知道那是完全另一种类型的王;以色列中即使有王,神仍然是他们真正的王。以色列的王虽然是百姓的带头人,但却不是可以按自己的意思,带领百姓走他想要走的路,作他想要百姓作的事。他只是神命令和旨意的带头执行者和领路人,他作王的权柄,只能用在管理百姓听神的命令,走神指定的路;是不能随己意发号施令的。
两类不同“王”的典型人物 说到底,以色列的王在国中并不是最大的,所以和周围列国的王,是有本质的不同。在以色列中,神才是最大的,是实际发号施令者;神是以色列的“王上王”,因为他本来就是万王之王。以色列最初的两位王,扫罗和大卫,正是很典型的这样两类不同的王。 扫罗如果是在别的国家作王,可能还是一位很不错的君王;他作战时身先士卒,生活也简单不铺张,没有为自己建造宫殿。按照神在申命记里提出的要求,这 几个方面,他都合格。但他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尊神为大,作事不寻求神的旨意,喜欢独断独行,想怎么作就怎么作。他以为自己既然是王,就是国中最大的,就可以在任何事情上,都自己说了算,认为怎样好就可以怎样行;神最好别过问,留在会幕约柜,接受祭祀,祝福我打胜仗。在他心目中,分得很清楚,神是神,他是王,他要行使跟周围列国的王,同样的发号施令权。但这样的王是神不能容忍的,所以最后王位被废。 大卫则表现出另一类王的样式,他从来不把自己看作是国中最大的;他知道得很清楚,神才是最大的,他只是带头听命者,是遵行神旨意的带头人。其实大卫也有很多缺点,有些缺点甚至是十分严重的,但他却从来没有敢代替神,背着神发号施令。他认识自己虽是以色列王,却和周围列国的王不同,在他之上还有神,神才是真正掌权者;他只是神在人前的代表,按照神的吩咐,带领百姓遵行神的旨意。在他心目中,丝毫没有“有他作王,神就可以靠边”这样的想法。这样的王才是神要为以色列民立的;神也见证说,大卫是合他心意的王。撒上13:14
为什么我们要学以色列的历史? 由此可见,以色列的王不论在地位和责任上,都和其它国家的君王不同;虽然名义上是王,但真正在以色列中作王的则是神;以色列永远是神的百姓,神也永远是他们的王。出15:18这是为什么神告诉巴兰,这以色列民是与万民有别,是 “不列在万民中”的;民23:9因为神直接就是他们的王,是他们中间的发号施令者。所以以色列的王和周围列国的王,在意义和地位上,是完全不同的;以色列的历史,和其它国家的历史,也是不同的。 多年前有一位青年来问我,为什么圣经要我们学以色列的历史?我们中国不是一个伟大的国家,伟大的民族,有更悠久的历史?我们应当学中国历史才对。我就告诉他,他说得不错,我们作为中国人,应当要好好学本国的历史,但这应当是在学校里学,通过对自己国家历史的学习,可以对本民族有更完整全面的认识。 但对我们的信仰来说,我们却需要学以色列的历史,不是为了要作以色列人,也不是想研究以色列这个国家和民族,而是为了信仰的需要。所有国家的历史,都是讲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惟有以色列的历史,是讲说神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学以色列的历史,正是为了要认识人和神之间,应当有怎样的关系,怎样的人才能从神得福,不致受神惩罚;这正是我们信仰所需要明白的基本内容。 其它国家的历史,都为我们提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经验;如果君王英明,臣宰尽责,将士用命,国家就富强,百姓就安居乐业;如果是无道昏君,奸臣当道,盗匪四起,那么国家就必然走向衰亡,民不聊生。这其间,君王的好坏,往往是最主要的因素。 但以色列的历史却不是这样,固然君王的好坏也很重要;但他们的好坏,不是指本人有没有雄才大略,会不会治国安民,而是指他对神是否敬畏顺服。以色列能否强大兴盛,全在于以色列的王是不是有凡事尊神为大为圣的心,能不能带领全国百姓听神的话,遵神的命;关键是在以王为首的以色列民和神之间的关系如何。 这就是扫罗和大卫最主要的不同,也正是我们今天需要引作鉴戒和注意效法的地方。马的力大,人的腿快,在其它国家,可能是战争得胜的决定因素;但在以色列却并非如此,而是要看他们是否有敬畏神,等候神慈爱拯救的心。诗147:10-11
圣经对历史评价有不同标准 在历史书里,论到以色列分裂后,北方以色列国的王,几乎都是“坏王”,南方犹大国的王,则有好有坏。当我们在读这些内容时,很容易从我们的直觉,用一般历史评价的方法,来鉴定他们的好坏;是坏王,一定是懦弱无用,贪婪成性,沉溺酒色,什么都不好的无道昏君。但圣经对这些君王的好坏评定,是有不同标准的;圣经是按照他们和神的关系,对神旨意的遵行顺从表现来评定的。 其实在北方以色列国的君王里,并不是没有具雄才大略的王,他们给国家也带来过兴盛强大,对以色列国家的历史来说,也是有过贡献,值得记上一笔的。象以色列王约阿施和他儿子耶罗波安,都是骁勇善战,治国有方的。王下14:15、25经过他们父子的统治,北方以色列国曾得到过一时的强大兴盛;可是圣经仍然把他们定为“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的坏王。王下13:11、14:24不是圣经对他们为国家作出的贡献熟视无睹,而是圣经要讲的,不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是人与神之间的关系。 相比之下,和以色列王约阿施同时的犹大王亚玛谢,在才干上远不如约阿施,他们之间打仗是以亚玛谢大败告终。王下14:13可是圣经仍然把亚玛谢看作是好王,是“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正的事。”王下14:3我们经过这样的比较,就可以明白,圣经的历史书,要告诉我们的信息,是神和人之间的关系,是和一般历史完全不同的。 当以色列民出了埃及后,神就向他们陈明祝福与咒诅的话,清楚指出造成他们得祝福或受咒诅的原因,全在对神的听从或悖逆。申11:26-28也就是历史书里经常说的,究竟是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还是看为善的事。以色列的兴衰强弱,和周围列国不同,不是由君王是否有雄才大略,能否治国平天下决定;而是由以君王为首的全以色列民,跟神之间的关系决定的。当他们能在凡事上尊神为大,有敬畏神的心,行神要他们行的事,他们的国家自然就兴旺强盛;否则再靠君王骁勇善战,治国有方,都难逃最终衰亡的结局。
作以色列王需要哪些条件 当我们明白了以色列王和周围国家君王的不同,也就可以明白,神对以色列王的要求,和世上一般君王的条件,也是不同的。在申命记那段记载里,清楚告诉我们,神对作以色列王有哪些要求和条件。 首先这作王的人选,是由神决定的,必须是神所拣选指定的人。我们从扫罗和大卫这两个以色列王的历史,可以知道神拣选的标准,不是按照才干能力,而是有没有敬畏神的心,能不能顺从神的命令教导,而且还要能带领教导百姓一同遵行。这才是能作以色列王的基本要求,是第一需要考量的因素。 其次神也清楚指出,这王必须是“从你弟兄中立一人。”是来自以色列百姓,跟所有以色列百姓是平等的,并没有生来高贵特殊的身份。虽然王的责任和一般百姓不同,但王的地位却和一般百姓是相同的;不论王还是百姓,都同样是神的选民,亚伯拉罕的后裔。 也正因为没有特殊地位,所以也就不可有特殊权利;既不可为自己加添马匹,也不可为自己多立妃嫔。虽为君王,在生活上应当和其他百姓一样,没有特权。这里特别强调是“不可为自己”,就是不可为满足个人生活享受或欲望,而增添马匹,多立妃嫔。作为一国之君,为国事,在工作中,难免会需要多几匹马,在宫中需要多几个人手;但这只应是出于国家体面和礼制的需要,而不是为满足个人欲望和生活享受的。 这方面更严重的错误,是利用权势,为自己作安排;如果要想“为自己多积金银,”就必然会有利用权势的贪污腐化行为。有特权思想已经不合适,但大多还只是停留在抓住现成机会,不放过“近水楼台”的条件。利用特权则是进一步,主动利用自己手中的职位权势,积极为自己营造得利的条件机会,处心积虑要达到满足个人欲望的目的。这样的人在利欲熏心下,是必然不会尊神为大为圣的,所以一定是神眼中的坏王。 此外,在神对王的要求里,更有一条十分重要的警告,就是“不可使百姓回埃及去,”也就是不可走回头路。以色列王的最重要职责,就是在以色列百姓中起带头作用;但这带头却不是由得他想去哪里就去那里,他只能带头走神要他走的路。从他们出埃及,神就定下不可再回埃及,只可向应许之地进发的前进方针;不是因为出了埃及自由了,就可以随便去什么地方,只要是流奶与蜜的肥沃之地,都可以去得为业。几次有人想要回埃及去,都受到神最严厉的惩罚。民14:4 不但如此,如果以色列民走错了路,神还是唯君王是问的;君王需要承担全民悖逆失败的责任,因为他没有把路带好,把神交付他的百姓教导好,领上正路。圣经告诉我们,最后造成犹大亡国的关键因素,还不是全体犹大百姓的悖逆犯罪,而是因为玛拿西的罪,到了神无法宽恕的地步。王下24:3-4可见作为君王,虽不能为所欲为,却仍然责任重大。
我们是仆人,是遵行神旨意的带头人。 当我们在讲神对以色列王的这些要求时,我想很多弟兄姊妹都已经能够明白,这不就是对我们今天事奉神的人要说的话吗?神对我们事奉他的人,不也就是这些要求吗?是的,这就是圣经里历史书的真正作用和目的。神把历史书放在圣经里,不只是要我们知道历史事实,从中得一点历史教训;更是要我们从中直接认识神的心意,明白真理原则,得到属灵教导。象神对以色列王的要求,就是直接告诉我们,一个事奉神的人,应有怎样的心志和追求,需要从神得到怎样的托付和使命。 现在我们就从神对以色列王的这几方面要求,对照反省自己,在作神的工人上,我们作得怎样?
1、必须是出于神的拣选。 首先,以色列的王不是自己想作王,就可以应征争取竞选,那是需要由神指定,由神拣选的。今天我们把神的拣选称为“蒙召”,凡有心事奉神的人,必须清楚是否有神的呼召,是神要我们如此事奉;否则在这条艰难的道路上,是难免会半途而废的。 我们在事奉中,往往需要付出比别人多,弟兄姊妹对我们的要求也很高,但在世上能得到的还报,却可能比别人少;这条事奉道路,并不是那样轻松易行的。所以如果不清楚明白,是神要我走这条事奉路,就可能会后悔,埋怨,甚至象当初马可那样,在半途作逃兵。徒15:38所以和作以色列王一样,今天我们要能作神合用的器皿事奉神,也必须首先清楚,这是神的拣选,有神的呼召,是神要我这样事奉的。 我从年青蒙召,走上事奉的路,到现在已有五十多年。这其间也常有灰心沮丧的时候,甚至有离开这条事奉道路的想法;但总会有一个力量抓住我,提醒我,当初走上这条事奉的路,乃是神的呼召,是出于神的意思;所以如果神没有同意你不事奉,你是不能自己想不作就不作的。感谢神,是他的怜悯,保守我至今还继续走在他要我走的这条事奉道路上。
2、必须是来自弟兄中一人。 不但如此,以色列王虽然蒙神拣选,却在百姓中并没有特殊的地位,不可忘记自己是来自弟兄中的一人。今天我们事奉神的人,也不应有自我优越感,以为自己灵命高超,理当蒙神特爱,在弟兄姊妹中,也应受特殊尊敬和优待。我们和弟兄姊妹在地位上是平等的;我们作神事工,不是得到一个特殊地位,而是得到一个特殊使命和责任;我们应当有象保罗“明明列在末后”的认识。林前4:9 多年来在家庭教会中,大家对事奉神的工人称谓,还是比较注意的,一般都统称为工人、仆人,或负责弟兄姊妹。近年来受到一些外来影响,不但纷纷恢复对牧师长老执事的按立,更有把事奉神的工人,直接称为教会领导,信徒领袖的。虽然这些称谓也都不无道理;但不可否认,人在不同称谓的影响下,听惯了领导领袖这类称呼,心理上是会产生微妙变化的。 当 “明明列在末后”的工人,真以为自己是教会的精英和希望,以领袖领导自居,是难免会忘乎所以,迷失方向的;以至在弟兄姊妹中,随意指手画脚,发号施令,作起王来,把“甘心服事”只当作空洞的口号。所以与其说我们是教会领袖,信徒领导,还不如记住自己是神的仆人,也甘心作众人的仆人。林前9:19 在靠近山东一处地方,那里弟兄姊妹把教会工人称为头羊,我觉得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称谓,符合以色列王的身份地位,也具体反映出我们今日事奉神的使命和职责;既是来自弟兄姊妹的一员,又是走在前头,承担责任的领头羊。我们不一定需要把“头羊”作为头衔称谓,但却必须有这样的认知和心态;我们事奉神的人,只是羊群中的一员,但却需要走在前头,起带头作用,承担全群的责任。
3、不可为自己谋求特权。 神不容许以色列王的个人生活,有什么特殊化安排;这也是今天事奉神的人,需要注意常常提醒自己的问题。当我们在事奉时,很容易会带有一点特权思想;总以为自己是为神作工,身份特殊,理当有神特殊的恩典和祝福。就以我们外出事奉来说,总认为神应当使我们旅途顺利;因此如果碰到车船抛锚延误,就会心中不乐,向神抱怨。 过去我也总是这样,认为自己既是为神出外作工,神当然要负责,让行程特别顺利,并不觉得这是特权要求。直到有一次圣灵提醒我,连保罗都曾“遇着船坏三次,一昼一夜在深海里。”林后11:25并没有一路顺风的特权,我算什么?把自己看得那么重要! 我们由于从神得到特别的托付,又出于对自己所事奉工作的荣誉感,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从工作的特殊性,产生一些特权思想。其实象外出作工时,能一路顺利平安,原是可以求神施恩的正当要求;只是不应看作是理所当然的特殊权利。这种特权心理,如果不加注意,发展下去,就会自我陶醉在“特殊地位”的错误心态里,让自己走向更严重“为自己谋求利益”的地步。 因此神在对以色列王的要求里,更指出“不可为自己多积金银。”要想多积金银,就难免会牵涉到利用职权,借公济私,贪污盗窃等犯罪行为;这就不是想得生活享受特权的小问题了。 保罗知道自己是神特派传福音的。罗1:1但这样的认识,只引导他更明白自己责任的重大,深感自己的不配;也因此更加尽心竭力传福音,报答神恩。林前9:16-18可是有弟兄姊妹却从自我中心出发,以为自己既是神“特派”的,有非比寻常的特殊地位;不思图报,首先想到自己有了地位,当然就理当享受特殊待遇。存这样心思的人,发展下去,就会把恩赐为自己用,谋取私利,最后走向“成功神学”这样的谬论。 通常我们在事奉中,因事工需要,手中会有些职权;我们在作工时,圣灵也会赐下恩赐权柄,使我们所作事工,取得更好效果。但我们必须记住,切不可把教会行政上的职权,和圣灵所赐的恩赐能力,变成为自己服务的特权。这些权柄恩赐,都是从神来,弟兄姊妹委托我们,要我们为作神事工用的;并不是送给我们个人,作自己的产业,为自己用的。 彼得提醒我们,“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赐彼此服事,作神百般恩赐的好管家。”彼前4:10神没有把恩赐作为礼物送给我们,成了我们有主权支配的东西;神只是交付我们使用,我们只是恩赐的管家。一个好管家,运用主人东西,必然是为了要作主人安排的事情,是为主人用;如果把主人的东西当作是自己的,随意为自己用,那肯定是不义的管家。
4、不可走回头路、回埃及去。 接下来神对以色列王提出了一个更原则性的要求,“不可再回那条路去。”这是我们一切事奉神的人,都应当认真严肃思考的问题;我们的事奉,必须是有明确方向的,方向不能错。一般的君王,可以为自己国家,定下规划和方针,决定国家发展的方向;但以色列中能决定国家方针政策的,不是王,而是神。神在这里清楚向他们指出重大的原则前提,就是不可走回头路,再回埃及去。 神知道以色列民在埃及为奴时,虽然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但也难免会有感情上的留恋;当遇到生活上不顺遂的时候,会自然而然地回想过去在埃及时肉身安逸的一面,结果就是产生想回埃及去的愿望。那些想回埃及去的人,自然会提出许多道理,埃及也有奶有蜜可以享受;但神不容许他们回去,因为神不愿他们因追求肉身享受,而堕落成为肉体情欲败坏的奴仆。为此神特别警告以色列王,只能带领百姓走在神指定的路上,走向神应许的迦南地;不是只要有奶有蜜的地方,就可以不论方向,甚至带百姓走回头路也不要紧。 这对我们今天事奉神的人,真是太重要的提醒和警告了。我们的事奉,教导弟兄姊妹的内容,带领弟兄姊妹追求的方向,必须是按照神所定的道路,不是我们自以为是的道路。现在有些弟兄姊妹,以为只要存着好意,能给弟兄姊妹带来好处,能对教会有利,神就不应反对,这样行也就是遵行神的旨意。他们很少会考虑,圣经是如何教导的?人以为的好,是否就一定合乎神的旨意?我们应当认识,有些事情,按人之常情,似乎是与人有益,但却只是有益于人的今生肉体,是暂时的益处,也可能是牺牲了更重要内容,换取到的片面好处。只有神为我们考虑安排的,才是全面的,关乎永远的,真正与人有益的。 当摩西带领以色列民出埃及时,神不是对摩西说,以色列民自由了,不再是奴隶,你看哪里好,只要有奶有蜜可吃,大家喜欢,就可以带他们去。不!神为他们是定下路线图的,是必须按照神指定的方向行进的;不是摩西自以为好的地方,就可以去,自以为好的事情,就可以作的。这是为什么他们一出埃及,神就要他们去西乃山,领受律法诫命;因为神要他们去的地方,当跑的道路,都记载在这律法书中了。 今天我们要作神忠心的仆人,不是指我们对工作的态度是否忠心,在作事情时是否忠心耿耿;而是指我们是不是向神忠心,不偏离神的教导,不违背神的要求。一个按自己理解的“好”去行的人,即使是忠心努力地作,可以作到向工作忠心,却不等于就是向神忠心。 记得小时候,家中需要找一个帮佣;先来了一个非常勤快的,试了几天,没有被留下;以后又来一个不那么能干的,反倒留下了。听母亲说,前一个工作虽然作得不错,但却太过能干,主意比母亲还大;后一个虽然有些事情不大会作,但却认真听从母亲的话,照着去作。我想凡作主母的,都会象我母亲,宁愿留后一个;因为向主人忠心,才是更重要的。 一个真正忠心的仆人,一定是向主人忠心,以主人的意思为行事准则,以主人的要求为作事方针。今天我们作神的仆人,是要向神忠心呢,还是只要对工作忠心就可以了呢?神的心意和是非标准,都已经显明在这本圣经里,如果我们是神忠心的仆人,是向神忠心,就一定会以圣经作我们遵行神旨意,讨神喜悦的依据。 圣经常把埃及预表世界的情欲。今天如果我们的事奉,只是教导人为肉身作安排,教会关心的,只是信徒世俗的利益和追求,把真理的教导,只为满足今生而用;那么我们就可能真是在带领弟兄姊妹走回头路,再回埃及去。即使把这样的作法,美其名为“真理和现实结合”;也无法掩盖我们是带领弟兄姊妹,走在回埃及的路上。 神托付给我们的使命,是要我们走在弟兄姊妹前头,把弟兄姊妹带到神面前,是有明确目标的;如果方向错了,我们被神所召作领路的人,是要承担责任的,神是唯我们是问的。所以不要领错了路,把人领向埃及,往世俗的路上去。那些在伦理上于人有益的好道理,好事情,很可能只是帮助人体贴肉体,追求今生短暂的福乐;而神要我们作的,是把人带到神面前,来得永远的生命。这是我们蒙召的根本使命,是我们事奉的基本内容,也就是耶稣告诉马大“不可少的”那一件。路10:42
5、平生诵读律法书,学习遵行其上的教导。 要不带错路,作为以色列王,就得自己先搞清楚,神要以色列民去什么地方?这条路在哪里,该怎么走?否则是不可能把百姓带上正路的。为此,神对以色列王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终生需要遵行的要求,就是将律法书抄录一本,平生诵读;因为有关这条神的路一切,都在那本律法书里记载了。 这使我想起一句常话:“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如果世上练功的人需要拳不离手,唱戏的人需要曲不离口,以色列的王需要律法书不离身;那么今天我们事奉神的人需要什么,是再清楚不过了。一个事奉神的人,应当是神的话不离口,行事不离圣经的教导。圣经不但是我们信仰唯一的依据,也是我们事奉神,遵行神托付使命的唯一真理依据。但今天又有多少工人,是真能圣经不离手,神的话不离口呢? 我们要事奉神,就必须平生诵读圣经,使一切所作、所教导的,都离不开圣经、圣经、圣经。有些弟兄姊妹,虽然口里也承认圣经重要,但心中却看圣经跟现实早已脱节,在实际事奉中,以时代的知识方法,伦理观念,个人才华来代替。有些事奉同工,问他一些“畅销”的属灵书,能够如数家珍,讲得头头是道;问到圣经,就不甚了了,也不很在乎;更有认为“老是圣经、圣经”的,太过迂腐落伍,早就该被时代淘汰了。 但我相信,一个真正忠心事奉神的人,是永远以神为中心,以圣经为我们信仰和事奉准则和依据的。从我年青受造就时起,焦维真老师就经常提醒我们,读圣经要“一遍又一遍,至少五十遍。”这在今天一切讲究速成的年代,好象是太愚昧不合潮流了;但这却是神对以色列王的要求,平生诵读圣经不停。 今天我想自己读圣经,是已经到五十遍了,但也只是到“至少”的地步;只要神还让我活着,这“平生诵读”就得继续下去。这不是说,不到五十遍就无法明白圣经,但我深深体会,把圣经读个三、五遍,和读一、二十遍,所得的亮光是完全不同的;如果到三、五十遍,就能对圣经有更整全的认识,有更深刻的亮光,对神的心意,也明白得更透彻全面。 甚愿今日有心事奉神的人,都能够牢记神对以色列王的要求,平生诵读圣经不停;这是我们要事奉神、作主圣工,最权威的依据。当我们能一遍又一遍念下去,我们就能对真理认识得更全面,对神旨意明白得更清楚;在带领弟兄姊妹走神喜悦的道路时,也不容易走错。我们千万不可“象周围列国的王”那样,随己心所欲所想的发号施令;即使用心是好的,也是厌弃神作王的表现,是想借自立为王的机会,不要神作王。 至于一般弟兄姊妹,虽然我们不是教会事奉的同工,但我们的内心,是自己作王呢,还是神作王呢?当今天的社会以自我中心为荣为尊时,我们能不能甘心尊神为大为尊呢?有人因此认为,信耶稣就得牺牲自我,未免太过落伍,跟时代潮流相距太远。其实这就象孩子小的时候,对父母的依赖,没有人会说他这是在“牺牲自我” 的。父母对他出于爱的教育安排,正是为要引导他活出自我,建立自我;只有这样的自我,才是真有“人”的尊严和意义的自我。 即使在今天极度自我中心的社会,行事也不是可以为所欲为的;一个唯我独尊的人,也是会到处碰壁的。我们属神的人,就更应当在日常生活中,时时记住自己象以色列王那样,只是“老二”,不是“老大”;虽然神给我们有自我意识,但我们却“不是自己的人,”真正的主人乃是神。林前6:19这不是说我们作什么事情,都得先向神请示,得到回答后才能去行;但我们却需要明白,我们不是可以随心所欲,想怎样就怎样的。我们应当以遵神旨意为行事准则,以讨神喜悦为行事目标。当我们生命幼嫩时,难免需要象小孩子那样,常向父母请示;当我们长大成人后,就应当明白父母的心意,知道该如何行了。 最后我们看希伯来书五章13-14节,希望弟兄姊妹的灵命,都能够长大成人,能分辨合神心意的好歹。“凡只能吃奶的,都不熟练仁义的道理,因为他是婴孩;惟独长大成人的,才能吃干粮,他们的心窍习练得通达,就能分辨好歹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