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主 页 | ![]() |
![]() |
讲道集 | ![]() |
![]() |
讲道集-事奉道路 | ![]() |
![]() |
![]() |
||||
![]() |
||||||||||||||
谁是我的邻舍 路加福音10: 25-37 “有一个律法师起来试探耶稣说:夫子,我该作什么才可以承受永生?耶稣对他说:律法上写的是什么,你念的是怎样呢?他回答说:你要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主你的神,又要爱邻舍如同自己。耶稣说:你回答的是,你这样行就必得永生。那人要显明自己有理,就对耶稣说:谁是我的邻舍呢?耶稣回答说:有一个人从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强盗手中,他们剥去他的衣裳,把他打个半死,就丢下他走了。偶然有一个祭司从这条路下来,看见他就从那边过去了。又有一个利未人来到这地方,看见他也照样从那边过去了。惟有一个撒玛利亚人行路来到那里,看见他就动了慈心,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伤处,包裹好了,扶他骑上自己的牲口,带到店里去照应他。第二天拿出二钱银子来交给店主说:你且照应他,此外所费用的我回来必还你。你想这三个人哪一个是落在强盗手中的邻舍呢?他说:是怜悯他的。耶稣说:你去照样行吧!”
回答对还是照样行 这是大家很熟悉的一个比喻,我们常把它叫作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当时有一个律法师来问耶稣一个问题,律法师是以色列人中专门研究律法,也就是专门研究圣经的人,以色列人若有什么不明白圣经的地方,就去向他们请教。现在这个律法师来问耶稣,问一个他看不起的拿撒勒人,一个没有学问的人,很明显他不是不懂而来请教,他是不服耶稣的教导而来试探耶稣,要想找祂的把柄,出祂的丑。他问耶稣的问题是:我该作什么才可以承受永生。应当说这个问题问得好,因为这确实是一个人人都应该知道的重要问题。作为律法师,他更应该知道答案,我想一定有很多人曾经问过他这个问题。 耶稣知道这个律法师是在试探祂,所以没有正面回答他的问题,而是反问他律法上是怎么说的。他是律法师自然无法说不知道,所以就回答说:你要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主你的神,又要爱邻舍如同自己。这个律法师的回答没有错,可以得一百分,耶稣也是说“你回答的是”。那么是不是耶稣就认为他的回答已经完全呢?显然不是,耶稣接下来作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补充,耶稣说:你这样行就必得永生。律法师的回答表明他对道理是完全懂了,但因为他问的是怎样能承受永生,那么光回答得对是不够的,更要紧的是要照样去行。 律法师以为自已懂得这个道理就是达到目的了,至于在懂了以后是否要认真遵行神这样的吩咐,可能他还从来没有这样想过。他的习惯是告诉别人去行,他的责任是教导人,只要能懂就可以了。所以耶稣特别向他指出:“你这样行就必得永生”,不是懂了就能得永生,而是“照样行”的才能有永生。 由此可知,一个人懂得耶稣的道理,不等于就能得救,他必须要按照耶稣的要求去行才能得救。当然这不是说我们要靠遵行律法、靠行为得救。今天我们所传的救恩,是要人悔改认罪。一个人懂得什么叫悔改认罪的道理,并不等于他已经可以得救;更重要的是要亲身经历悔改认罪,从内心为罪忧伤痛悔。(约16: 8)这才是耶稣说的“照样行”。 有一次我向一位老人传福音,我刚开口他就说,你要讲的我都知道,比你知道得还早呢。他以为信耶稣就是懂得圣经里的那些故事,他早在从前教会学校念书时就都听过了。但是知道圣经故事并不等于相信耶稣,像律法师那样只满足于懂而没有照样去行,他的知识救不了他。相反的他的知识将来还会成为他定罪的依据,因为你知道要认罪悔改,却没有为罪忧伤痛悔,正是拒绝救恩的表示。 所以一个对圣经非常熟悉,甚至可以讲道的人,不一定就是已经真正接受这些道理了。我相信在主那里,“拒绝接受”和“没有接受”是不一样的,拒绝接受是指他不是不懂,而是不愿照这些道理去行。他可能会向人传这些内容:信耶稣是要接受耶稣作救主,是要向主耶稣认罪悔改;可是他自己却没有这样的经历,没有在圣灵感动下为自己的罪忧伤痛悔过。这样的人正如保罗说的:传福音给别人,自己反被弃绝了。(林前9: 27) 这位律法师可能因为有太多人来问他有关律法的问题,他也对律法知道得太多了,所以他会觉得对他来说,这么多的道理如果都要遵行是不可能的。对那些不懂律法的百姓来说,他们受教导明白一点道理就遵行一点,那还说得过去,还行得通。他是作教师的,明白这么多道理,如果都要遵行的话,那怎么可能? 不想遵行还是无法遵行 这个律法师不但不想遵行圣经的教导,而且还认为圣经的教导是无法遵行的空谈,因此不遵行是有充分理由的。他反问耶稣说:“谁是我的邻舍呢”?他知道承受永生的条件是要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主你的神,又要爱邻舍如同自己;他没有这样做,因为在他的现实生活中,没有可以这样对待的邻舍。说得更清楚一点,他的意思就是,律法的话、圣经里的话,跟现实是脱节的,不切实际的,真想去行的话是行不通的。所以他没有遵行不是他的责任,不是他不好、不愿意遵行。那么责任在谁的身上?只能是在神身上,因为是神定了一个跟实际情形脱节的规定,所以人作不到,不能怪人。没有邻舍却叫人去爱邻舍,这样的要求不是废话吗?这个责任不在做不到的人,而是在提出要求的神。这说明这个律法师平时在教导人的时候,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因为他所教导的连他自己都不信,都认为是不切实际的,是人无法作到的。既然如此,又为什么要教导人呢?恐怕只是把这样的工作当作赚钱的职业而已。 在我们中间是不是也有人和这位律法师同样的可怜,我们喜欢听神的话,这次我们的聚会已经聚了好几天,但弟兄姊妹还是觉得听不够。听不够当然不是一件坏事;但如果不是听了以后预备认真遵行,只是当作茶余饭后听听而已,我们是永远听不够的。如果听的目的是为要遵行的话,那么恐怕我们应当感到已经听得够多了,甚至是不是太多,一下子来不及都遵行了。 当耶稣降生的时候,祭司长和文士不是不知道耶稣降生在伯利恒,当希律王问他们基督降生在什么地方时,他们马上回答是在伯利恒,而且还指出依据在哪里。(太2: 5-6)他们所讲的都对,可是他们知道基督降生的地点又有什么用呢?他们根本不想去找那位新生王,他们从来没有想过,先知弥迦这样预言的目的究竟是为什么?难道只是要人知道伯利恒将要发生什么事这个新闻吗?还是要人知道后去朝拜呢? 耶稣不是在乎你能懂多少,不是你懂得多了你就能承受永生。如果是这样的话,文化程度高的人就合算,因为他看得懂圣经,听道也容易领会明白。有些年老的弟兄姊妹文化程度低,甚至不认得字,不能看圣经;领悟能力也差,懂的就少,那不是太吃亏了吗?感谢主,我们的主祂是公平的,祂不偏待人,祂不是说你有文化,你懂的耶稣道理多,你可以承受永生。相反的,你懂得越多,耶稣要求你该遵行的也越多。那些年老没有文化的弟兄姊妹,他们也许懂得不是很多,但是他们懂多少就认真遵行多少,就远比懂很多却很少遵行的人强了。 不想做还是不能做 有一次我碰到一位青年弟兄,我勉励他应当多读圣经,圣经是神的话,是我们生命的粮食。这位弟兄说他知道,也承认圣经的重要。我问他:那么你有每天读圣经吗?他说没有。为什么呢?他不是承认自己的亏欠,而是说他很忙,没有时间。他是大学生,功课紧,作业多,要看的补充材料也多,还有什么事情、什么事情……,跟我讲了一大堆。讲到最后,就是实在没有时间看圣经,挤不出时间来。言下之意,神也得讲道理,像我这样忙的人,还要我读圣经? 我们信耶稣的人,因重生都得了新生命;这新生命需要成长,而成长需要有生命粮食的供应,这生命的粮食就是神的话,就是圣经。正如我们肉身的生命不吃饭会饿死,所以再忙也不会把吃饭的事忘了。那么我们新生命就可以因为忙而不吃生命的粮食吗?问题往往不是不懂,是懂了以后不想遵行,而且还强调理由行不通,不遵行的责任不在自己。 有一次我到一个地方去工作,这个地方的信徒分成两派,分别追随两位老弟兄。大家都是信耶稣的,都是神的儿女,为什么要分成两派而且互不往来呢?我当时还年轻,不怕碰钉子,听到这种情况,就去做和睦工作。我先到其中一位老弟兄那里,对他说我们应当同心合意兴旺主的福音。这位老弟兄听完了以后回答说:这个道理我也懂,我也讲;但是究竟是叫我们同到他们那里去呢?还是他们同到我们这里来呢? 这位老弟兄应当说还是很坦率的,在他看来耶稣提出同心合意的道理当然是好的,但到实际遵行的时候,就发现是根本行不通的。要他们同到我们这边来,他们不愿意,要我们同到他们那边去,我们当然也不愿意;所以讲来讲去还是老样子,这能怪谁呢? 说到底,这位老弟兄是没有真懂神的话;当时我跟他说,如果同心合意是指要同别人的心意,那么确实谁也不愿意放下自己的心意去迁就他人,这样同心合意确实是行不通的。真正的同心合意应当是同主的心、合主的意。当大家都放下自己的心意,按照圣经的教导,照耶稣的心意去行,既不是他同到你这里来,也不是你同到他那里去,大家同到主的心意里去,不就是同心合意了吗?要紧的不是双方要举行联合礼拜,而是心灵里彼此相爱相顾,私底下没有小动作,不相互攻击毁谤,在福音的事工上彼此配合支持。能从这样做起,不就同心合意了吗? 我想今天在教会里说神的道理不好的人,是不会有的,但认为神的道理过时了,已经不合时代潮流,无法当真去遵行的人,恐怕不但有,而且还不少。真有弟兄姊妹说,圣经的教导已经是两千年前的要求,早已过时不合时宜,怎么能认真照着去行?这些弟兄姊妹的意见,就像那个律法师那样,圣经绝对是好的,道理绝对是宝贵的,但真要去行是行不通的。 没有责任还是推卸责任 不遵行神的旨意和吩咐已经是够严重的错,明知错了还强调理由推卸责任,造成错上加错,这就更严重了。始祖亚当犯了罪,吃了神禁止他吃的果子,当他听到神的声音时就害怕躲藏。神问他说:莫非你吃了我吩咐你不可吃的那树上的果子么?(创3: 11)我们看亚当是怎样回答的,他不是说:神啊,是的,我吃了祢禁止我吃的果子,我犯了罪,得罪了祢。他是说:祢所赐给我,与我同居的女人,她把那树上的果子给我,我就吃了。(创3:12)他不是责怪自己,而是责怪神,谁叫你给我造了这么一个惹事的女人呢?祢不造那个女人,我就不会吃这果子了。不但怪神,他也怪女人,是她把这树上的果子给我我才吃的;我自己是想听神的话不吃的。亚当犯了罪,但他不但不认罪,还强调理由,自己没有错。 那么女人又怎样呢,她把责任推到蛇的身上,是蛇引诱我我才吃的。照女人的说法,最后的责任也是在神,因为这蛇不是神造的吗?你不造那蛇,不让它来引诱我,不就没事了吗?在这方面我们确实都是亚当的后裔,很少有人犯了罪能勇于承认己罪的,总是尽量推卸责任,说成是受了别人的影响,是别人的错,神也有责任。正像人在发脾气骂人时还感到有理,都是他来惹我的,他不惹我我是不会发火的。这个律法师也是这样认为,是神的命令不切实际,所以他做不到。 以色列王扫罗是最会强调理由,从来不认错的人,但神没有给他说服,认为他有道理,而是很快就把他的王位废掉,赐给比他更好的人。当扫罗带兵跟非利士人打仗,撒母耳叫他等候七天,等他来主持向神献祭的事,然后可以出兵。扫罗等到第七天还没有过去,就等不及了,擅自献祭,做了他不该做的事。他刚献完祭,撒母耳就到了,扫罗当然知道自己做错了事,因为当时第七天还没有过去。但是他却不肯认罪,还向撒母耳强调理由,首先是撒母耳你一直不来,虽然七天还没有过去,你就不能早一点来吗?不是我等不及,你看百姓都等得害怕了,许多人已经逃跑躲起来了,叫我有什么办法?军情紧急、情况特殊,不献祭神不乐意,神不帮忙打仗,叫我怎么办?所以我是不得已才献祭的。(撒上13:11-12) 扫罗强调的理由一大堆,虽然他没有把我上面说的理由,都明说出来,但我想从他对撒母耳说的话,这些意思应该是包含在里面的。如果他有错的话,神和撒母耳都有错,而且还先错。扫罗所说的似乎有理,因为以色列百姓确实越等越害怕,非利士人也确实在蠢蠢欲动。当然不献祭打起仗来神不赐福,这是他自己的想象。虽然扫罗认为他不得已献祭是情有可原的,但任何理由都不能成为不遵行神命令的借口。 举手之劳还是费财费力 接下来耶稣向那个律法师讲了这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一个人从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在路上碰到强盗,强盗把他打伤,剥去他的衣服,把他丢在路边。先有一个祭司走过,祭司是代替人在神面前献祭的,帮助人应当是他的本分;可是当他看到这个被强盗打伤的人时,却只管自己走了过去。可能这个祭司想,我是管献祭的大事,这种小事我是不管的。又有一个利未人也从这条路走过,看见他也照样不理不采的走了过去。可能他太忙了,不要因为帮助那个人而耽误了重要的圣工。倒是一个撒玛利亚人走过时,看见他就动了慈心,停下来帮助他。 要帮助这个被强盗打伤的人,不是说一句话,顺便做一件事就可以解决问题的。他需要停下来包裹那人的伤处,还不能就此丢下他不管,要扶他到客店可以休息的地方,一直照应到第二天,还得拿出钱来,安排一切善后的事情。难怪祭司和利未人都见了也装作没有看见,走了过去,这不是一下子能做好的事情。如果很简单的举手之劳就可以帮助别人,可能还会有多一些人去做,那位祭司和利未人也未必不愿意顺便帮一下忙。但现在要帮这个被强盗打伤的人,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必须耽误很多自己的时间和事情。我想那位撒玛利亚人也是有事要去办的,他不是出来闲荡的,若没有爱邻舍如同自己的心肠,把帮助他当作就是自己的事,他是做不到的。 今天神愿意我们爱邻舍如同自己,不是要我们不付什么代价行一些好事,在不影响自己的情况下,帮帮别人的忙。这种举手之劳的好事,我想我们中间大多数人都会愿意去做的。我们都不是完全没有一点爱心的人,但是不是能达到耶稣的要求,爱邻舍如同自己呢?今天如果是你所爱的人,你自己的孩子被强盗打伤了,你这样照顾他,那是毫无疑问的,因为你本来就爱他如同自己,甚至是超过自己。但耶稣的要求是爱邻舍如同自己,是指跟你不直接有关的人。对这样的人,我们能有一点关怀同情心,在不必太费劲的前提下,帮一点忙已经算不错了,可是这样的帮助跟爱人如己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爱物质还是爱灵魂 我们说爱人如己,耶稣对这个“人”字是专有所指的,是指你的邻舍而不是你的亲人。在比喻里那个帮助被强盗打伤的是撒玛利亚人,我们知道犹太人和撒玛利亚人素来没有来往,犹太人是看不起撒玛利亚人的。现在有一个犹太人被打伤,躺在那里,正是那个撒玛利亚人可以幸灾乐祸的时候,咒他活该被打,死了更好。可是那个撒玛利亚人不但没有幸灾乐祸,还停下来帮助他,而且是牺牲自己的时间金钱,全心的帮助。这才是真正的爱邻舍如同自己。耶稣要我们爱的是邻舍,是我们素不相识的人,甚至是我们所讨厌的人,我们的仇敌。我们对这样的人是不是也能够爱他们如同自己呢? 现在我们都懂谁是我们的邻舍了,但不要忘了耶稣提醒律法师的话:你去照样行吧!懂得谁是我们的邻舍不是目的,照样去爱他才是目的。现在在教会里,这个‘好撒玛利亚人’已经成了社会服务、助人为乐的代名词,一讲到这个比喻,就是要人去行善作好事。当然我们在能力所及范围,对人物质上有关怀和帮助是应该的,但这方面我们能做的不但有限,而且即使给予帮助,也只是眼前的暂时的。对教会来说,更重大的使命是帮助人心灵的需要,把福音传给人,帮助人脱离罪的伤害,带他到永久稳妥的客店,也就是神的家。 圣经的教导是要爱邻舍如同自己,所以要知道应当怎样爱邻舍,首先就当明白怎样爱自己。如果耶稣举这个比喻的目的,是要我们给人物质上的满足,那么我们就可以理直气壮地,首先自己追求世界,因为‘爱人如己’嘛,不先给自己物质上的满足,怎么去照样给人呢?但我相信这不会是耶稣的意思;我们应当怎样爱自己,在圣经中这方面的教导是太多、太明确了。我们应当追求的是灵魂得救,应当思念的是上面的事,所以我们爱自己的最大表现,就是相信耶稣得永生。这样,当耶稣要我们爱邻舍如同自己时,祂的意思也就显而可见了,我们应当怎样爱他们呢?不是停留在助人为乐的社会服务上,而是关心他们灵魂的需要,把他们得到救恩的问题放在首位。 等邻舍还是作邻舍 耶稣在讲完了这个比喻后,问那个律法师说:哪一个是落在强盗手中的邻舍呢?当初这个律法师的问题是“谁是我的邻舍?”耶稣在这里问他的是:“哪一个是他的邻舍?” 不知弟兄姊妹是不是能看得出来,耶稣的答案和律法师的问题,是有原则不同的。律法师问的是“谁是我的邻舍?”是等人来作“我”的邻舍,我是中心。耶稣的回答是“哪一个是他的邻舍?”是要人去作“他”的邻舍,他是中心。同样彼此作邻舍,是有两种可能的,他搬来作我的邻舍,或是我搬去作他的邻舍。按照律法师的问题和想法,“谁是我的邻舍”,是等人搬来作我的邻舍;所以他等不到,没有邻舍,因为没有人主动搬去找他。但耶稣的意思“哪一个是落在强盗手中的邻舍?”是要主动搬去作他的邻舍;他是中心,我迁就他,就他而去。如果你等人来作你的邻舍,你确实可能是等不到的;但如果你预备前去作人的邻舍,那就有太多机会了,问题是你去不去? 如果耶稣不是来作我们的邻舍,而是等我们去作祂的邻舍,请问今天有谁能去得了?即使祂在天上作成了救恩,又有谁能上天去得?我们去不了也就得不到,仍然与我们无益。但是祂亲自降生为人,来作我们的邻舍,为我们作成救恩;我们才有可能来到祂面前,得到这救恩。耶稣是很懂得‘谁来做谁邻舍’之间的不同的。 似乎耶稣只是把句子的主语、宾语互换了一下,但这却反映出一个十分重要的传福音原则。在我们作传福音工作的时候,我们是要福音的对象来迁就我们呢,还是我们应当去迁就他们?我们是以他们为工作的中心呢,还是以自己为工作的中心,等他们来得帮助?耶稣留给我们的大使命是: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耶稣不是说等万民来找你们。保罗说他“向什么样的人就作甚么样的人,无论如何总要救些人。”(林前9: 22)当然保罗的意思不是向小偷就作小偷,跟他们一样去犯罪,一样贪爱世界。保罗不是指丧失原则的妥协迁就,而是对他们主动关心,尽可能为他们提供得到救恩的方便。保罗不是等人来作他的邻舍,而是随时准备去作人的邻舍。 回想当初那些传教士来中国传福音给我们时,其中有些人生活在我们中间,穿我们一样的衣服、吃我们一样的食物、学我们一样的语言,为我们留下美好的榜样和脚踪。他们都是来作我们邻舍的,如果他们是等我们去作他们的邻舍,那么可能一直到今天他们还在等,我们也还没有去作他们邻舍的机会。 亲爱的弟兄姊妹,你有没有邻舍,我相信在我们周围有很多邻舍,正等待我们去帮助他们,带领他们信耶稣。不是等他们来找我们,作我们的邻舍,让我们带着爱自己灵魂那样的爱,去爱他们,作他们的邻舍,以他们为我们工作的中心,一切都是为他们灵魂着想,这就是那个好撒玛利亚人为我们作出的榜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