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道集
讲道集-奋兴培灵
 
 
 

 

推雅推喇教会—深受撒但深奥之理的影响

经文:启2:18-29
18 「你要寫信給推雅推喇教會的使者,說:『那眼目如火焰、腳像光明銅的 神之子說: 19 我知道你的行為、愛心、信心、勤勞、忍耐,又知道你末後所行的善事,比起初所行的更多。 20 然而,有一件事我要責備你,就是你容讓那自稱是先知的婦人耶洗別教導我的僕人,引誘他們行姦淫,吃祭偶像之物。 21 我曾給她悔改的機會,她卻不肯悔改她的淫行。 22 看哪,我要叫她病臥在床。那些與她行淫的人,若不悔改所行的,我也要叫他們同受大患難。 23 我又要殺死她的黨類(原文是兒女),叫眾教會知道,我是那察看人肺腑心腸的,並要照你們的行為報應你們各人。 24 至於你們推雅推喇其餘的人,就是一切不從那教訓、不曉得他們素常所說撒但深奧之理的人,我告訴你們,我不將別的擔子放在你們身上。 25 但你們已經有的,總要持守,直等到我來。 26 那得勝又遵守我命令到底的,我要賜給他權柄制伏列國; 27 他必用鐵杖轄管(轄管:原文是牧)他們,將他們如同窯戶的瓦器打得粉碎,像我從我父領受的權柄一樣。 28 我又要把晨星賜給他。 29 聖靈向眾教會所說的話,凡有耳的,就應當聽!』」

谨防撒但进一步的诡计
上次和弟兄姊妹讲到别迦摩教会,在大风大浪的逼迫中,能够坚定站住不动摇,甚至在安提帕弟兄殉道时,大家也仍能坚守主名,不拒绝主道;可惜当风浪过后,有些弟兄姊妹在面对钱财的迷惑时,却走上了巴兰的道路,在争权夺利的时候,形成纷争结党的局面,任凭撒但的座位搬进教会。在撒但的座位上,不一定是撒但自己坐在上面,那会把人吓跑的;座位上面可能是堆满了金银财宝,诱惑人在各种借口下,公然拜倒在座位下,却不知道所拜的就是撒但。这恐怕就是为何撒但的座位竟能公然地摆在教会里,受人膜拜的原因。
但拜倒在撒但座位下的人终久是少数,在教会里有更多弟兄姊妹,不但在大风大浪中是刚强壮胆,忠心站立得稳的,即使在风浪过后,面对撒但的座位,名利地位的诱惑,也仍然持守正道,不贪爱世界,继续忠心事奉的。那么对这些人,撒但就无计可施了吗?撒但是不认输的,他会想出更难提防的诡计,使人上钩中计;他在推雅推喇教会所施行的,正是他进一步更难识破提防的诡计,被耶稣称为撒但深奥之理,就是我今天要和弟兄姊妹一起思想的内容。
推雅推喇教会的真实光景
当我们读耶稣写给推雅推喇教会的这封信时,带给我们第一个印象,这应当是一个情况很糟糕的教会;不但有自称耶洗别假先知的淫行,更有撒但深奥之理的教训,可以想象这个教会必定是离道反教,乱七八糟,一无是处。如果你真是这样认为的,那说明你还不懂什么叫做“撒但深奥之理”。如果人一眼就能看出这个教会存在问题,那说明撒但在那里的作为并不深奥,是显而易见的。像别迦摩教会的贪财结党表现,撒但的座位是公然摆在那里的;人虽明知贪财是犯罪的行为,但禁不住钱财的诱惑,还是拜倒在撒但的座位前。但称之为撒但深奥之理,表明不但你看不到撒但的座位,而且还表现得如光明天使的形象;所讲的道理也都是为了教会和信徒的利益,为帮助福音的传播,为争取教会的生存空间;然而实质上却是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福音真理的内容,动摇信徒纯正的信仰,向世俗潮流作出妥协,这样的道理才称得上是撒但深奥之理。
我们从耶稣在信的开头指出“我知道你的行为、爱心、信心、勤劳、忍耐,又知道你末后所行的善事,比起初所行的更多”,可以知道耶稣对推雅推喇教会的表现,是从正面予以肯定的;而且他们的这些表现还是越来越好。虽然耶稣在给以弗所教会的信中也有类似的话,“我知道你的行为、劳碌、忍耐,也知道你不能容忍恶人”,启2:2但还没有提到他们在爱心和信心上的表现;可见推雅推喇教会和以弗所教会比起来,表面的光景可能还是更好、更属灵。
眼目如火焰的神之子
从耶稣对他们作这样正面的肯定,说明他们的这些表现并非假装的,是真有心向神的,只是上了撒但的圈套还不自知;这又可以使我们明白撒但深奥之理的另一个特点,凡受撒但深奥之理迷惑的弟兄姊妹,大多都是在并不自知的情形下,甚至还以为是为了教会和福音的好处在大发热心。就如保罗在悔改之前逼迫信耶稣的人,还以为是在为祖宗的遗传大发热心。加1:14当然这并不排除有人是死心塌地追随耶洗别的,被耶稣称为是她的党类;这些人将难逃被杀(灭亡)的结局。启2:23
然而撒但的深奥之理,骗得了人却骗不了神;耶稣在信中开头介绍自己的时候,就指出他是“眼目如火焰,脚像光明铜的神之子”。这撒但深奥之理,虽能使许多人受了迷惑还不自知,却逃不过神之子如火焰的眼目。铜在古代是制作镜子的原料,圣经里常用来喻指能光照洞鉴一切隐情,也是预表神洞察一切的公义审判;因此耶稣说他的脚像光明铜,意思就是这撒但之理再深奥,在神面前仍难逃它真相的败露,终必要受神严厉的审判。耶稣写信给推雅推喇教会的目的,也就是告诉信徒不必担心撒但之理的深奥;只要专心依靠他,听从他的教导,在他的光照下,这撒但深奥之理并非不能识破的。
怎样理解行奸淫和吃祭偶像之物
耶稣在信中虽提到推雅推喇教会深受撒但深奥之理的困扰,却并没有具体指出究竟这深奥之理讲的是什么内容,只是用“耶洗别的淫行”喻指教会当时受到迷惑的光景。因此要明白这撒但深奥之理是指什么说的,首先就需要知道耶稣在信中提到的假先知耶洗别淫行、和吃祭偶像之物是指什么说的;是按字面的意思来理解,指教会里确实有人犯淫乱,又公然拜偶像、吃祭偶像之物,还是按属灵的意义来明白,是指那些接受耶洗别教训的人,在信仰和灵命上失去单一纯洁向主的心志,是犯了属灵的淫乱。此外,当时是否确实有一个自称先知的妇人名耶洗别来到教会,还是耶稣只是借用历史上耶洗别在以色列所造成的种种罪行,形象地指出当时教会存在的问题呢?从几个方面看,耶稣的意思应当是后者,是从灵意层面的借用。
淫乱在教会中是最敏感的罪行;如果教会里存在这些情形,耶稣是不可能在信的开始就从正面肯定他们在行为、爱心、信心、勤劳、忍耐上之表现的。而且耶稣在信中明确把那些拒绝耶洗别淫行的信徒,称之为“不从那教训,也不晓得撒但深奥之理”的人;启2:24可见所谓的耶洗别淫行和吃祭偶像之物,并不是指个别人道德败坏的罪行,而是指一种危害全教会的教训,一种表面上似乎对教会和信徒有利,其实是动摇信徒向主专一心志,篡改福音纯正内容的异端邪说。
旧约先知书里在责备以色列民偏离神、投靠外邦列强的罪行时,也常有以淫乱和拜偶像来喻指的,意思是犯了属灵的淫乱;结16:26撒母耳也曾向扫罗指出,不听神命令,擅作主张的顽梗悖逆行为,就等同于拜偶像的罪。撒15:23圣经在提到以色列民整体犯淫乱的罪时,基本都是指着犯属灵淫乱、失去专一向神心志说的。
至于是否当时确有一个自称先知的妇人名耶洗别来到教会,传异端的道,这应当是更不可能的事。圣经里名耶洗别的只有一个人,就是以色列王亚哈的妻子、王后耶洗别;由于她留下的恶名,一直到今天,我还没有听到第二个人是叫这名字的。如果有假先知来到教会想迷惑信徒,必然会采用一个美丽纯洁的名字,才容易被大家接纳;如果自称是耶洗别,恐怕不需要等听她讲什么,光凭这个名字就立刻会被赶出教会的。
由此可见耶稣信中提到的这个“女先知耶洗别淫行”,必然是从属灵意义的借用;借鉴历史上耶洗别的罪行,提醒当时推雅推喇信徒,注意撒但正在用类似的、不容易识破的诡计,来达到败坏教会,动摇信徒纯正信仰的目的。
艰难选择的政治联姻
那么耶洗别在当时是怎样败坏以色列百姓的呢?她是西顿的公主,嫁给以色列王亚哈,成为北方以色列国的王后。这种政治联姻从古就是世界各国常用的方法,以此达到政治上的结盟合作,维持边境的和平安定,原是无可厚非的。连大卫都有这样的政治联姻。大卫儿子押沙龙的母亲,就是基述国的公主,这是在约旦河东靠北方的一个小国家;撒下3:3所以当押沙龙杀死自己哥哥暗嫩后,就逃到基述去避难。
到所罗门作王时,以色列国势达到鼎盛,这种政治联姻的情形也就更多;所罗门的王后就是埃及法老的女儿,而更多小国则把公主美女送来给所罗门作妃嫔,希望通过联姻结盟,得到以色列的荫蔽保护。这样的联姻能达到国家边防的平安,减少战争的危害;因此在政治上确实是成功的,但在信仰上却是另一种情形。随着各国公主的来到,也必然带来这些国家的文化风俗和生活习惯;当时社会上的文化核心就是宗教,因此也就难免各种各样的偶像,随着这些异国公主的来到,被带到以色列供奉起来。即使所罗门不愿意也没有办法,为了国家民族的富强和安定,不得不接受这些外来文化,包括外来宗教、假神偶像。
如果是一个多神信仰的国家,那么外来偶像再多,并不影响自己的信仰,可能还会感到有越多神祇保护越好。但以色列民蒙神拣选,目的乃是要在万民中见证唯有耶和华是神,这是一个信仰独一真神的民族和国家,情况就不一样了。神对以色列民的明确要求,诫命的第一条就清楚指出“除了耶和华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出20:3摩西在进迦南地之前,向下一代以色列民重申十条诫命时,还作了更清楚的补充,所谓“不可有别的神”意思乃是再无别神。申4:39这两个表达是有些不同的;“不可有别的神”还可能被误解为,在众多的诸神中选择一位神,单单相信他,不可信其他神;但“再无别神”的意思就十分清楚了,除了我们所信奉的那位神之外,再也没有神,其它都是假神偶像。
所罗门在面对这许多政治联姻时,是觉察到这些外邦公主带来的外来文化和偶像,对以色列民的信仰,难免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从一开始就把为她们建造的宫殿,安排在大卫城以外的地方,代下8:11为她们所建的偶像庙宇,都造在耶路撒冷对面的山上。王上11:7用现在的理解,就是为她们的宫殿和庙宇,划出特区,以便与以色列民隔离,不影响在耶路撒冷对耶和华神的敬拜事奉。
尽管所罗门是做足了预防措施,但文化和宗教的传播,岂是划出特区能隔离得了的?往往越是隔离的特区,大家越是要想尽办法去一窥究竟,体验一下新奇事物,感受一下特殊待遇;连所罗门自己也在晚年,因禁不起外邦妃嫔的诱惑而随着她们去信从别神。王上11:4即使当初所罗门是为了以色列国家的需要,他的政治联姻在政治上取得了正面的效果,但在信仰上肯定是失败的。虽说是外邦妃嫔诱惑所罗门,所罗门自己就没有责任吗?
什么是耶洗别的淫乱邪术?
如果连所罗门面对政治联姻都无法站住,最终随了众妃嫔而去,那么亚哈王根本没有向神的心志,他的政治联姻给以色列民带来怎样的影响就可想而知了。以色列在所罗门死后分裂,南方犹大的领土比较小,而且很多都是山岭沙漠地;北方以色列不但是十个支派的结盟,领土比犹大国大得多,而且有大片富饶的平原。在经过亚哈父亲暗利的励精图治,到亚哈的时候,以色列在迦南地周围各国中,已经是一个头等强国了。
圣经历史书记载亚哈王的事迹,都是有关他犯罪作恶得罪神的情形,并没有明确提到当时以色列的国势强盛;因为圣经的历史书乃是记载以色列民和神之间的关系和事迹,因此亚哈王在圣经里的表现,就是在耶洗别纵容下悖逆神的种种胡作非为,最后战死的结局。其实从当时亚哈王多次打败它的北方宿敌亚兰,可以想象以色列向外扩张的强势。王上20:34今日的考古挖掘也显示,在亚述的碑刻里,提到以色列国的时候,乃是称之为暗利家,犹如南方犹大国常被称之为大卫家;可见暗利家王朝对北国以色列造成的影响,和在当时各国中的声望。
耶洗别是西顿王谒巴力的女儿。推罗、西顿和周围几个沿地中海的城市组成城市联邦腓尼基,因繁荣的海上贸易、强大的船队、频繁的各国船只往来带动的国际贸易,使这些城市在经济上都十分富裕,文化先进;但在军事上就不一定强大,经常只能用金钱向觊觎他们财富的周围各国买平安。它们的位置正处于亚兰的西边、以色列的北边。当时西顿会选择把公主送到以色列,应当就是想通过与以色列联姻,求得政治上的结盟平安。由于亚哈王和亚兰多次打仗都占上风,所以如果和以色列联姻结盟,就能遏阻亚兰的入侵。
虽然在军事上以色列是比西顿强大,但西顿因为繁荣的国际贸易,不但富有,而且也见多识广;通过从世界各地前来的船只,带来琳琅满目的新奇货物,社会文明先进,文化生活也丰富多元。相比之下,以色列只是以农牧业为主的内陆国家;虽然比较地大,人口众多,但和西顿这样的贸易港口比起来,不但生活简单朴素,在文化见识上,更是闭塞落后。因此见了耶洗别带来的一切,真可谓是茅塞顿开、令他们大开眼界了。
文化碰撞必然产生的结果
当两个不同文化相遇碰撞时,必然有一个强势文化,会严重影响那个弱势文化,使之逐渐被同化甚至淘汰。历史上最有名的就是罗马用军事征服了希腊,但希腊以文化征服了罗马。尽管罗马帝国在军事上是绝对的强大,但它的文化遇到希腊文化时,在希腊文化的强势下,失去对社会的影响;造成罗马帝国的社会,在文化上是由希腊文化占主导的地位。
古代的中国也同样有为政治需要而采取联姻的方法,大家比较最熟悉的就是文成公主和番,下嫁到西藏吐蕃的事迹。唐皇朝为了取得边境的安定,采用联姻的方法,与吐蕃结盟,为国为民都是十分有利的事情。当文成公主去的时候,史书记载是带了非常庞大的随从队伍,包括各种手艺工匠人员,农业种子技术,各类生活用品等,当然也带去了佛教。强大的汉文化和吐蕃文化碰撞的结果,确实是带动吐蕃社会得到很大的改观,先进的文明给吐蕃社会生活带来正面积极的影响,但同时佛教也取代了原先的民间宗教萨满教。
我们通过文成公主的历史事迹,可以想象当耶洗别下嫁亚哈王时,不但对以色列带来社会文明和生活风俗的冲击,在宗教上也必然会产生重大的改变。西顿是拜巴力的,耶洗别的父亲名谒巴力,很可能就是巴力的祭司。亚哈对耶洗别带来的一切,显然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对耶洗别言听计从;为了隆重迎接巴力偶像的来到,特意在撒玛利亚建起了巴力庙。王上16:32从亚哈王供养了数百个巴力先知,可以想象当时这庙的规模,和在以色列百姓中造成的影响。
相比之下,当时在撒玛利亚并没有耶和华的殿;整个北方以色列国,有两只金牛犊分别安置在但和伯特利,以此代替耶和华的殿。此外就是还有几个祭坛,因为不是在圣殿里,所以称为丘坛;顾名思义,应当是建在山丘上的祭坛,并不在撒玛利亚城内。百姓要祭祀耶和华,就是到这些地方去献祭。
以色列民对巴力应当并不陌生,因为迦南地的原住民也是信奉巴力的;以色列民在与他们接触时,早就受到他们的影响,在暗中有拜巴力的情形。但耶洗别的来到,却是掀起一阵大规模的全民拜巴力热潮,使巴力公然成了以色列民宗教信仰的主流。由此可以想象当时在规模宏大巴力庙里的热闹气氛,和祭祀耶和华丘坛的冷落情形。
心持两意要到几时?
当先知以利亚奉差去责备以色列民时,以利亚不是说你们离弃耶和华神要到几时?而是说你们心持两意要到几时呢?王上18:21当时百姓是一言不答,但很可能心里会想,心持两意有什么不好?在这两意里,不是有一意就是向着耶和华的吗?他们自以为并没有忘记耶和华,并没有少给耶和华献祭;至于另一意向着巴力,只要向耶和华献祭不受影响,那又有什么关系?巴力的先知就从来不禁止我们去丘坛向耶和华献祭,能得到多一个神祇的保护和祝福,有什么不好?人家西顿有多么富裕先进?
当时以色列百姓在西顿先进文化的影响下,开阔了眼界心胸,懂得了接纳对话,学会了开放交流;如果这些情况只是反映在生活层面,那可以看作是社会文明的进步,但当涉及到信仰,那就是另一回事了。神拣选以色列民作“独居的民”,不列在万民中,原因就是当时万民都是信仰多神的,唯有以色列民信奉的是独一真神耶和华,以色列民担负的使命也就是要在万民中,见证神只有一位,就是耶和华。
巴力先知不在乎百姓去祭拜耶和华,因为他们本来就是多神信仰;对他们来说,多加一位神,或减少一位神,都没有关系,不影响自己的信仰。但以利亚就不行,告诫百姓“若耶和华是神,就当顺从耶和华,若巴力是神,就当顺从巴力”;神只能是一位,没有心持两意的余地。
我想这也是今日不少信徒需要反省注意的问题,自以为相信耶稣,却仍没有完全去除心中传统的迷信思想,常会不自觉地流露出一些迷信观念。这就是今日信徒中的心持两意,只是没有引起大家足够的注意;还以为只要相信耶稣是真心的,即使还带些迷信观念,那是我们的中华文化传统,大概问题不大。当初神要求以色列民在万民中,要成为独居的民,今日他要求教会也是要像贞洁的童女那样,全心全意献给基督;林后11:2这样才可能在向人传扬福音时,见证独一真神、唯一救法。
初期教会面对的诺斯底主义
当约翰写启示录的时候,在推雅推喇教会,必然有一种异端邪说在信徒中间流传,动摇教会根基,影响信徒信仰;耶稣在信中称之为撒但深奥之理,并且以“耶洗别教导”喻指当时教会面临的情形。那么当时在教会中流传的,又是一个怎样的异端邪说,它和当初耶洗别带给以色列民的撒但深奥之理,又有什么相似之处呢?
虽然耶稣在信中没有指明,但我们从教会历史的记载可知,初期教会所面对第一个有规模的异端邪说,就是诺斯底主义。当约翰写启示录的时候,正是诺斯底主义在教会广泛流传,极大地困扰福音正常的传播。这诺斯底主义也和耶洗别当时在以色列造成的影响相仿,是一次全面的文化交锋,不过这次是希腊文化与福音真理之间的碰撞。
简单地说,诺斯底主义乃是希腊哲学试图以文化碰撞的手段,对福音的内容进行按照希腊哲学的观念进行改造重建。似乎这是出于一些具有浓厚希腊文化思想影响信徒的好心,他们“为教会前途、为福音有效传播,为提高信徒文化层次”着想,希望福音的内容能借助当时在社会占主流地位的希腊文化,进入上流社会;实际却是在不知不觉中,中了魔鬼的诡计,把教会引向背离真理原则,信徒偏离纯正信仰,使福音蜕变成希腊哲学底下的次级理论。神所设立、耶稣所作成的救恩,需要经过希腊哲学的鉴定认同才能成立,岂非极端荒谬之事?正是撒但深奥之理的手段。
当时的社会,随着福音日见广传,信徒的文化层次也逐渐提升。尤其在小亚西亚地区,那里的社会长期深受希腊文化的影响;当社会的上层人士信主的渐渐多起来,他们在教会中的影响也渐渐增大。他们希望发挥自己的专长,把福音改造成符合自己文化观念的内容,也就可以提升教会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影响。当时福音朴素的语言,救恩平易近人的内容,在他们看来只是粗俗鄙陋,不登大雅之堂的草根文化,是迟早要被社会淘汰的。
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福音真理有不符合希腊哲学观念的地方,就需要作出修改;其中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关于耶稣的道成肉身。在他们看来,这不符合希腊哲学的二元论基本原则,因此无法成立,需要修改。在二元论里,光明与黑暗是对立不可调和的二元;如果道成为肉身,道属光明,肉身属黑暗,那就是把光明黑暗调和,这在希腊哲学观念看来是荒诞不羁的,因此必须修改。按照希腊哲学崇尚开放自由思想的意见,人可以选择自己认同的信仰;或是相信耶稣是神,他来到世间,只是披戴人形,或是相信耶稣是人,到他从死里复活升天以后(不再是人),才成为神。就是不能相信耶稣是道成肉身。
约翰写的约翰福音和几封书信,很多内容都就是针对诺斯底异端之道的错谬。在约翰福音一开头就明确指出道就是神;而道成为肉身,来到人间,充充满满地(全面真实)住在我们中间,说明他也就是完全的人。希腊哲学的观点怎么认为,和福音没有关系。福音是从神启示而来,不是人研究出来的学术成果;教会的前途在神手中,是不需要看希腊哲学眼色行事的。虽然如此,当时这撒但深奥之理确实迷惑了许多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许多地方的教会都受到它严重的搅扰;时至今日,在一些教派和神学领域,仍然有它流毒的反映。
保罗在约翰写启示录的30年前,就已经提到这方面的问题。在他写给歌罗西教会的书信里,就严厉警告他们:你们要谨慎,恐怕有人用他的理学和虚空的妄言,不照着基督,乃照人间的遗传和世上的小学,就把你们掳去。因为神本性一切的丰盛,都有形有体地居住在基督里面。西2:8-9保罗所指的理学、妄言、遗传,就是指着想修改福音内容的文化传统理念。从保罗的警告可以知道,当时在歌罗西教会,就有人认为福音内容粗鄙肤浅,远不如希腊哲学博大精深;保罗对此严肃指出,神本性的一切丰盛,都有形有体、实实在在地,居住在基督里,并不在希腊哲学里。
推雅推喇教会对耶洗别的容让
保罗的书信在各地教会,经过30年的流传,推雅推喇教会理应有读过;对约翰写的约翰福音和几封书信,也应当已经有机会看到,应当是清楚知道诺斯底异端在教会造成之影响的。因此当耶洗别的教训来到教会时,同工们不是完全没有警觉;大家对这个道理应当接纳还是拒绝,可能还经过了讨论。耶稣在信中指出他们最后的决定是“容让”;既不是很爽快地欢迎接受,也没有断然拒绝,而是勉强包容接受下来。从他们容让的态度,可以知道这个耶洗别的教训,必然有使他们觉得不合适的地方,照理是应当拒绝的。但这道理又有太吸引人的一面,拒绝了未免可惜,也可能给教会的发展,福音的前途带来损失。因此在权衡利弊之后,为了教会在社会上处境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如果因拒绝它而失去它所带来的这些“利”,就未免太可惜了,只得采用容让的态度。
就如当初所罗门搞政治联姻,明知这些外邦妃嫔来到以色列,必然会通过文化交流,影响以色列民对固有信仰的持守,但这样的联姻在政治上太需要了,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才勉强容让这样的联姻。即使所罗门已经注意到它“弊”的危害,做足预防措施,也仍然无法防止在以色列民中造成的负面影响;最后连所罗门自己也受了诱惑,动摇了向神专一的心志。
推雅推喇教会的同工们恐怕也是同样情形,在接受耶洗别的教导时,带着容让的心态;既想得到利的效果,也希望防止弊的影响,给教会的处境和发展,只带来正面的功效。可惜他们想得和所罗门一样,得到的结果也跟所罗门一样,自己向神的心志首先动摇了。启2:20这正是撒但之理的深奥之处,即使你看到问题的所在,只要你见利心动,勉强容让,就不怕你不上钩;不论你采取怎样的预防措施,最后都落在他的圈套里。
今日教会里的撒但深奥之理
在西顿王后耶洗别的时候,以色列面临的问题是他们的信仰受到西顿文化的冲击,社会上掀起祭拜巴力的热潮;把对独一真神的信仰,变成心持两意的心态。到约翰写启示录时,推雅推喇教会面临纯正福音真理受到希腊文化的冲击,把基督替死代赎的救恩信息,置于希腊哲学观的鉴定和规范之下,妄图使福音真理按照希腊哲学观作出修改,摧毁福音的纯正根基,动摇信徒的专一信仰。
耶稣在这七封书信里,最后都特别提到“圣灵向众教会所说的话,凡有耳的就应当听”;意思就是,这七封耶稣写给当时在亚西亚七个教会的书信,在经过圣灵向历代众教会的复述,就成了耶稣给全教会和信徒的直接提醒。而这几封信被放在启示录里,更表明和耶稣再来前的众教会,有格外密切的关系。
当主快再来之时,这个耶洗别的教训,必然会在各个教会里,以新的面貌出现;而且因为它是撒但深奥之理,所以不容易被发现,不是简单几句话就可以指出它荒谬迷惑人之处的。我们从亚哈王时的情形,和约翰写启示录时推雅推喇教会的实际情形可以看出,这个撒但深奥之理并不只是一种有固定内容的错谬道理,而是在文化多元开放的掩护下,随时随地会出现在我们信仰生活中的干扰和偏离;不是对哪一处经文解释一下,对一个错谬论点分辨一下,就可以指出它问题所在的。
提防文化的双面刃作用
由于文化生活是人生必不可少的内容,因此没有人能够反文化,凡对文化提出异议的人,常被社会看作是迂腐愚昧的老顽固,是必然要被社会淘汰的。但文化并不都具有正面积极的意义,这也是不争的事实;不但内容会有糟粕的地方,有些更具有“两面刃”的作用,既有它必不可少的正面效果,又有强势影响干预其它内容的负面作用。而我们最关心的,自然就是它在正面作用之外,对信仰会造成怎样的负面影响。
就以今日人手一机的手机来说,它不只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须臾不离的工具,而且从它对人们生活造成多方面的强势影响,占用人们时间的比例,已经形成了一种手机文化,挑战社会上既有的文化生活和人际关系,形成一种新的社会文化。尽管很多人已经意识到手机对人们生活起居内容过分强势的影响,但由于生活上对它的极度依赖,也只得容让手机文化在社会上泛滥,把它接受下来。虽常听到有人提出要在生活中限制手机使用范围和时间的种种设想,也有人提议大家试过一天“无手机日”,但似乎都得不到什么反响,而且还被认为是对社会进步的反動。
我想这正是当初推雅推喇教会容让耶洗别教训时的不得已心态。面对文化带来的正面作用,和同时存在的负面影响,所罗门是容让了,推雅推喇教会的同工们也是容让了;可能他们都有作出一些预防措施,但最后还是阻挡不了文化的两面刃影响造成的负面后果。
今日许多教会同工又何尝不是如此,为了求得教会在社会上被接纳,为了福音能有更多的传播空间,也是不得已地容忍了文化的强势挑战;在接受文化的正面影响同时,也不得不接受它种种负面的作用。这类负面的影响,往往只是细微的偏离和错谬,随时发生在我们周围,向我们挑战,考验我们的容忍度,麻痹我们的心志。而且其过程常带有模糊和模棱两可的情形,使人难以具体指出它的谬误之处;这类错谬经过不断的累积,差之毫厘终必达到谬之千里的地步,正是今日撒但深奥之理最难以防范的地方。
持守所有的就是得胜
面对这样一种既没有固定道理的异端邪说,又无孔不入地伴随着生活内容随时会影响我们对纯正信仰持守的撒但深奥之理,我们就束手无策了吗?耶稣写信的目的,正是要帮助我们能借着他如火焰的眼目,因洞鉴它错谬迷惑人的手段,而拒绝耶洗别的淫行。耶稣在信中并没有要求推雅推喇信徒,在面对这撒但深奥之理时,要竭力争辩、揭穿它的计谋、驳倒它的道理;耶稣知道这对一般信徒来说,可能是无法做到的,它的深奥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说得清楚的。耶稣向他们提出的要求是“已经有的,总要持守,直等到我来”,也就是要持守起初所信的基本救恩信仰。
对大多弟兄姊妹来说,任何异端邪说,不管深奥与否,都不会是我们在初信时就已经接受的信仰内容(除非是一开始就信了异端邪说);基本都是在我们信主以后,撒但通过各种不同方法和途径,陆续灌输影响进来的。尤其对那些不满足于简单救恩真理的人,因想追求高言大智的虚空理学,喜欢接受似是而非的新奇道理,更容易中撒但的诡计;撒但以深奥之理为诱饵,利用人的自大好奇心理,在不知不觉中把信仰复杂化、人意化,逐渐偏离真道,失去向神单一纯正的心志。
不要离弃起初的信心
在我们中间,除了初信的弟兄姊妹,大多应当都已经信主有些年日了;我们可以反省一下,自己现在信仰的内容,和初信时的淳朴单纯认识,是否已经有了不同?是否已经复杂了许多?是否已经变样了?如果是对主的认识加深了,对真理的认识全备了,这和初信时的内容应当是一致的,不会有矛盾或取而代之的地方;但如果是增加了与基本信仰无关的新奇内容和人意观念,有意规避圣经作为救恩的唯一依据,真理原则妥协了,心志要求降低了,心态表现随便了,那么很可能是已经受到撒但深奥之理的影响还不自知。
一般初信的信徒对信仰都会比较单纯认真,什么都要问一下圣经怎么说,这也不敢、那也不敢,唯恐得罪主;但随着信主时间的推移,对教会的情形懂得多了,经验足了,也就容易放松对自己信仰上的要求,圣经就是这么一回事,什么都无所谓,这也不要紧、那也不要紧。有时在道理上可能确实是“不要紧”,但却失去了对神敬畏虔诚的心;如果这时还自以为是,听到撒但深奥之理也不在乎,自以为能站立得稳,容让下来也没有关系,在可以控制范围,就正陷入了撒但深奥之理的陷阱。
耶稣在给以弗所教会的信中,指出他们的问题是离弃起初的爱心;启2:4推雅推喇教会的问题则是离弃起初的信心。我们可能无法具体指出撒但深奥之理错在哪一点上,但它必然是要想改变我们从起初就持守的信仰,在纯正福音真理之外,加进一些似是而非的内容,修改一些基本救恩的原理。我们不是要找到一个道理,来与撒但深奥之理争辩;我们需要的是持守原有的信仰,不轻易随从潮流,增加新奇道理,改变真理内容,这就是耶稣教导抵制撒但深奥之理的最好方法。信仰不同于生活,是不存在什么“开放的心态”,是有严格真理依据和规范的。
“不晓得”是不受迷惑的好方法
耶稣给推雅推喇教会信徒还提出了一个可以胜过撒但深奥之理的根本方法,就是“不晓得”什么是撒但深奥之理。有些弟兄姊妹出于热心,想通过了解研究异端邪说,可以与之竭力争辩;耶稣知道这对一般信徒是很难做到的,而且还可能因为了解了、研究了,就此受了迷惑,因此特别指出能够“不晓得”是更有智慧的胜过方法。如果你根本“不晓得”撒但深奥之理讲些什么,他就无计可施。
就像那些施行诈骗的人,如果你根本不去理他,不接听他的电话,不想晓得他要告诉你什么,根本没有兴趣了解,他有再高明的骗术,都是无法得逞的。但如果你自以为行,不要紧,听听他是怎么个诈骗法,我很聪明能识破他的诈骗伎俩,是不会上当的;那么你就是他施行诈骗最想寻找的猎物,早晚你会成了他诈骗的牺牲者。
“不晓得”不是要我们什么都不晓得,不要追求明白真理。凡能坚定我们信仰,有圣经明文依据的教导,能帮助我们更认识独一真神、更认识自己的教导,那是应当要晓得的属灵追求;但如果是一种没有圣经明文依据的新奇道理,与我们原有信仰真理有原则不同的似是而非说教,那么对一般信徒来说,当你一发现这类内容与福音真理不合,最好的方法就是立即拒绝不想晓得,也就断绝了任何异端邪说的迷惑。
对因无知而受迷惑者的警告
耶稣在信中对耶洗别和她的党类,有十分严厉的警告,终必要受到严厉的惩罚;但对一般因无知而随从那道理的人,则仍然称他们为“我的仆人”;启2:20可能是因为这些人并非有心要接受撒但的深奥之理,只是因为自以为是的愚昧无知,才中了撒但的诡计,他们是真有心想为教会、为福音缘故的。但即便如此,也不等于就可以“不知者不罪”;若不悔改,是要同受(经过)大患难的。启2:22大患难在原文就是马太福音里提到的大灾难;太24:21显然他们在主耶稣再来时,将失去首先被提空中见主的福分。唯有那些“不晓得那教训”的人,则不但能免去启示录接下来所讲的这些灾难,而且还成为那首先被提,要用铁杖管辖列国的男孩。启2:26-27、12:5

走笔至此,真感到耶稣这封给推雅推喇教会的信,对今日教会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