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 页 讲道集 讲道集-奋兴培灵  
 
 

 

                                谁能在火中游行

 

经文:但313-18

     当时尼布甲尼撒冲冲大怒,吩咐人把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带过来,他们就把那些人带到王面前。尼布甲尼撒问他们说,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你们不事奉我的神,也不敬拜我所立的金像,是故意的吗?你们再听见角、笛、琵琶、琴、瑟、笙,和各样乐器的声音,若俯伏敬拜我所造的像,却还可以;若不敬拜,必立时扔在烈火的窑中,有何神能救你们脱离我手呢?

     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对王说,尼布甲尼撒阿,这件事我们不必回答你。即便如此,我们所事奉的神,能将我们从烈火的窑中救出来。王啊,他也必救我们脱离你的手。即或不然,王啊,你当知道我们决不事奉你的神,也不敬拜你所立的金像。

 

                   火中游行不是技术,而是生命的反映。       

     在我年轻的时候,聚会时唱诗或讲道,关于苦难的教导,是最经常的主题。那时选唱的诗歌,常是象“十字架的道路要牺牲”,“基督精兵前进”等;讲道时引用的经文,也免不了是“因为你们蒙恩,不但得以信服基督,并要为他受苦。”腓129“亲爱的弟兄阿,有火炼的试验临到你们,不要以为奇怪,似乎是遭遇非常的事。倒要欢喜,因为你们是与基督一同受苦。”彼前412-13通过这样的教导,使我们对信仰的意义,除了想从神蒙恩得福以外,也知道是需要有付代价心志的。

     但近年来在教会里,不论所唱的诗歌,还是讲道的信息,这类主题就很少听到;当然时代不同了,现在的环境和那个时候相比,已经有了很大改观。现在不但物质条件比前大有改善,就是社会的精神面貌,也开始倡导民主自由的气氛。尽管这一切还都只是在起步阶段,但已经使年轻一代信徒,把对苦难的感受,推到遥远的理念之中;似乎跟现实情况,已经不再合拍。因此再讲苦难这类题目,是不是在制造人为的紧张,有耸人听闻之嫌。

     但圣经中教导的内容,是不会过时的;就是社会上人的观念,也承认在一切平安顺利的时候,需要有“危机意识”,否则真遇逆境的时候,就难免会慌了手脚。不可否认,现在年轻一代,生活条件比我们老一代年轻时,是要幸福得多,不但物质条件丰富,社会生活也安定;但也造成了今时代的年青人,因无逆境的磨练机会,又无危机意识的心理准备,以至抗挫能力远不如上一代人强;稍有不如意的事情,就不知所措,往往为了一点点小事,就寻死觅活的。

     今天我们需要继续讲关于苦难主题的信息,唱反映预备付代价心志的诗歌,也正是为了要让年轻一代有“危机意识”;并不是宣扬苦难就要来到,煽起殉道热忱。耶稣告诉我们,在世上我们会有苦难,约1633这苦难是可能来自多方面的。现在年轻一代弟兄姊妹,如果缺乏这方面的教导和提醒,就会把信仰看得只是从神得恩典和祝福,不知道“在世上有苦难”的一面,需要有为信仰付代价的心理准备。否则当我们在生活中,遭遇艰难险阻的时候,就会感到挫折,灰心,甚至丧胆,怀疑神为何没有祝福我,使我一切顺利平安?

     也有弟兄姊妹会想,现在教会所处的环境,即使不能说是一切平安顺利,也最多只是遇到一些“麻烦”之类,谈不上“逼迫苦难”;所以如果只是奢谈苦难,高唱苦难,缺乏实际经历,没有操练机会,又有什么用呢?又怎么能显出自己是能胜过苦难的呢?

     当初彼得自夸“众人虽然跌倒,我总不能。”可1429如果不是刚巧碰到接下来耶稣被卖被审,没有那个使女问彼得是否跟过耶稣,彼得的自夸是无法证实真假的。就连彼得自己也总以为他是真能忠心,预备为主拼命的。

     其实从彼得的事例,耶稣正是要向我们指出,他预先知道彼得会跌倒,不是碰巧偶尔发生的,乃是根据彼得属灵生命的光景,是必然会如此表现出来的。彼得当时的生命,还是幼稚的,是血气之勇;所以即使没有遇到大祭司的使女,耶稣知道,他的属灵生命光景,是不足以胜过苦难的,在一定场合下,就会发生“否认主名”这样情形的。

     这就是我要讲这篇信息的目的,今天我们要胜过苦难,不是凭自己的血气之勇,学会一门应对苦难的技术,培养一种不要命的精神;也不是必须要到实际“苦难”中去经历操练,然后才能学得胜过苦难的本领。我们要胜过苦难,需要的是能胜过苦难的生命;当我们的生命到了这一程度,即使不遇苦难,耶稣知道,我们是能胜过苦难的。

    

                        在小事上分别为圣,不玷污自己。

     就象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能在火窑前有美好见证,不是到火窑前才开始的;还没有到火窑前,他们就有能够在火中游行的生命,所以当面对火窑时,就能坦然在火中游行了;这生命是他们从平时生活中,造就出来的。

     所以我在这篇信息里,不是要和弟兄姊妹一起看他们慷慨就义时的一时表现,而是要查看他们在平时生活中,究竟有怎样的见证;我们要注意的,是他们能在火中游行的前因后果。今天我们如果也要想能“在火中游行”,不是学他们一时的慷慨表现,而是学他们生命中一贯的追求和见证。

     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和但以理,都是在犹大亡国前被掳到巴比伦的。但11-4他们在被掳到巴比伦后,首先就提出要求“不吃王膳,不饮王酒。”但18当时被掳到巴比伦的,不是只有他们几个人,是有相当一大批人的。王下2414但除了他们四个人外,别人都没有提出这样的要求。可能大家都认为,既然作了俘虏,还能提什么要求呢?吃这些食物,乃是王命安排,即使不合适,又不是我要吃,有什么办法呢?况且别人被掳都这么在吃,有比我年长的,比我地位高的,我算什么?何必标新立异?就随大流吃吧,神总不能单责怪于我。

     可是这四个人不是这么想,虽然被掳,他们仍然清楚记得自己的身份地位,他们是以色列人,是神的选民。王的膳和酒,是祭过外邦偶像的,是可憎的,他们拒绝还不是因为律法规条不许可,而是从心底对偶像的憎恶,所以强调是“不愿玷污自己。”他们这样提出要求,不但在人看是不识时务,如果因此冒犯太监长,难免自取其辱;而且在实际生活中,天天吃素菜,喝白水,也是不容易,自讨苦吃。但他们能在这样重大压力下提出来,宁愿损失世上的吃喝物质享受,正说明他们为不被世俗潮流玷污自己,要保持分别为圣的地位,是甘愿付出代价的。

     当然他们作为俘虏,这样的要求能否被批准,权不在自己;但他们却见证了自己坚定的心志,这是能蒙神喜悦的地方。其实神并不在乎这些食物是否祭过偶像,但神却在乎,我们对这些和偶像有关连的食物,是怎样看待?林前84因为从对这些食物的态度,可以反映出我们对偶像的态度。

     但以理和他三个朋友能这样不计后果的提出要求,充分体现他们对偶像的憎嫌,对自己分别为圣,不被世俗潮流玷污的强烈意愿。因此他们在面对火窑的烈焰时,有主加力量,能在火中游行,是并不令人意外的。我们不知道当时为什么但以理不在场,但我们可以有把握说,即使但以理在场,他也一定是不会拜那金像,宁愿被丢进火窑的。他们对偶像的憎嫌,尊神为大的心志,不需要到火窑面前;在拒绝王膳王酒上,就已经见证出来了。所以到了火窑面前,能在火中游行,是并不希奇的。

     耶稣说,“人在最小的事上忠心,在大事上也忠心。”路1610。如果他们在面对王的膳和酒时,轻易就妥协了,还自我安慰这是不得已的,是随大流而吃的;那么他们再怎样夸耀自己向神忠心,愿意为神赴汤蹈火,不怕为主火中游行;你能信得过吗?

     随着社会的开放,现在生活内容越来越丰富多彩,也就难免会有些不健康的内容,不合宜的作法,违背真理原则要求的事情存在。通常明显是犯罪,社会上也认为是罪恶的事情,弟兄姊妹一般都会避免不犯;约束自己不去行;但不容易胜过的,是属于“灰色地带”的事情,明明知道是不够健康正当,但却是大家都在这么行的,为了图个方便,占些便宜。如果不随夥这样行,不但自己吃亏不方便,而且还会受到谴责排挤,被讥讽为假作清高,脱离现实,不合潮流。

     很多弟兄姊妹在这种情形下,就容易同流合污;而且还自我安慰,我只是跟着别人这么行,社会大众已经认同这么行,即使错也是社会的错,罪不在我。就像当但以理和三个朋友提出不吃王膳和酒的时候,一定有其他被掳的犹太人,会有这样的想法;何必那么自鸣清高,人人都这样吃,难道就只有你属灵?但这样想的人,可以肯定,他们最后在金像面前,一定是会继续妥协,随大流而下拜的。

     今天不需要弟兄姊妹真去火中游行,以表明自己是能胜过火窑烈焰的;从日常小事上的表现,就可以知道了。那些社会上人人都在作的事情,我们不一定能作;别人怎样对待我们,我们可能不能同样对待他们。当面对形形色色世俗诱惑时,别人可以放纵其间,不但不受谴责,还可能赢得大家的赞赏羡慕;这时我们能坚持原则,分别为圣,不使自己被玷污吗?如果我们在这些小事上就轻易妥协,放弃原则,随波逐流,降低要求;那么不需要真的面对火窑烈焰,自己就应当知道,是不会有力量在火中游行的,因为你根本没有这样的心志。有些弟兄姊妹还自我安慰,到了时候,神会加力量;如果在小事上都没有求神加力量得胜的心志,那么到了大事面前,又叫神从何加力量起呢?

 

                        守素安常,虽被掳没有激进对抗。

     当时尼布甲尼撒王从耶路撒冷俘虏到巴比伦去的犹太人有上万,被安排在王前学习的青年,也不是只有他们四人;但惟有他们在学习中,是认真努力的,在各样文字学问上,取得优异成绩,以至能留在王面前侍立。但119他们没有因为是不得已被虏到巴比伦的,是被迫学这些文字学问的,就消极怠工,暗中对抗。

     作为以色列民,他们对亡国和被掳,当然是不愿意的;但他们在耶路撒冷时,一定听过先知耶利米的教导和警告;不是要甘心作亡国奴,而是要面对自己罪孽造成的现实。由于以色列百姓的罪孽,国家已经无法避免神任凭他们亡国的惩罚;所以当前该作的,不是不切实际的爱国抵抗,而是避免无谓牺牲,服从眼前被掳亡国的安排,赶快悔改求神怜悯,早早得到从被掳归回的恩典。

     为此先知耶利米遭到大家的痛恨;耶207但也有把耶利米教导牢记在心的犹太百姓,其中就有但以理、沙得拉、米煞和亚伯尼歌。由于他们听从了神借先知耶利米传递的信息,这样的遭遇,乃是神的安排,是对以色列民悖逆的公义惩罚;所以他们顺服被掳作亡国奴,不是顺服巴比伦王,而是顺服神。因此在学习各种文字和学问时,就认真努力,不是当作人要他们学,而认识是神要他们学。

     正因为是在凡事上都以顺服神为最高宗旨,所以对违背神旨意的任何要求,就能立即拒绝,因为他们的存心,本来就不是要顺服王,而是为了要顺服神;他们对“顺服神”是时刻牢记在心的。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在面对拜金像的要求时是如此,但以理在面对大利乌的祷告禁令时,也是如此。但610

     彼得在公会前说,“顺从神,不顺从人,是应当的。”徒529也就是这个意思;今天我们一切“顺从”,中心目的就是顺从神。但这不等于一切从人来的要求都错了,都必须“不顺从”,才算是顺从神;把顺从神和顺从人完全对立起来。我们应当为顺从神的缘故,顺从人的一切制度;因为一切正常的社会制度,原就是为罚恶赏善,与人有益,是在神旨意里的。彼前313-15

     但也确实会有倒行逆施的无道昏君,提出悖理的要求;如彼得面对大祭司的无理要求,禁止他们奉主名传道;但以理面对大利乌的无理要求,不可向在他以外的神或人祷告;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面对尼布甲尼撒的无理要求,向他所立的金像下拜。这时,就适用彼得的这句话,顺从神,不顺从人,是应当的。造成顺从神和顺从人之间的不一致,问题不在神,全在人的悖理要求。

     在弟兄姊妹中,难免存在有走极端的情形;有些以为,既然为主的缘故,要顺服人的一切制度,就什么都顺服,把彼得的另一句话“顺从神,不顺从人,是应当的。”完全抛之脑后。这样的话,彼得错了,因为没有按大祭司的要求,停止奉主名传道;但以理也错了,因他还是照常向神祷告;沙得拉、米煞和亚伯尼歌就更错了,他们一再顶撞君王,抗拒王命,不肯下拜。

     有些弟兄姊妹则是走向另一极端,他们把任何从人来的要求,都看作是错的,一概拒绝,因为“不顺从人是应当的”;只有这样才算是顺从神,向神忠心。因此他们对一切社会公益的事情,都消极怠工,鄙视否定;甚至以为越对抗抵制,才越表现自己属灵爱神。这样的话,沙得拉、米煞和亚伯尼歌又错了,他们虽然拒绝王膳王酒拜金像,却认真学习巴比伦的文字学问;他们在工作中,也不应当这样认真负责,只要敷衍塞责,消极怠工就可以了。

     在我们周围,常可以看到无法分辨这类是非的弟兄姊妹,在人的影响下,走向不同的极端。那些什么都顺从人的,当然在信仰上,会无法持守真理的要求,很容易就失败跌倒;但那些走向另一极端的,似乎应当是非常忠心刚强,但由于在不必要的事情上,否定得太多,真到关键的问题时,反倒会在一定压力下,无法坚持原则。到时魔鬼会欺骗他们说,已经坚持真理够多了,偶尔妥协一次,在“不顺从”里,也只占了极小百分比,比别人还好;因此这些人往往在“偶尔妥协一下”的欺骗下,还能自我安慰。

     我们从历次社会运动中,确实看到有这样的情形;有些弟兄姊妹平时在各样事情上,喜欢走极端,最后在关键问题上,却反而无法坚持真理原则,守住信仰要求。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在平时的表现,是守素安常的;该学习的地方,认真学习,该工作的时候,尽责工作,不走极端,没有激进对抗表现。他们清楚知道,如此顺从,是为顺从神的缘故;所以当碰到违背神旨意的地方,就能毫无妥协余地的立即拒绝。

    

                        信仰坚定,清楚什么才是当坚持的。

     尼布甲尼撒王可能没有想到,这几个平时那么温顺尽责的青年,这时怎么会变成另一种人,那么不听话起来;所以再给他们一次机会。当时有许多官员,又有从各国各族来的人,都聚在杜拉平原;这么隆重的大集会,却为了这三个不听话的青年,要从头再进行一次,不能不说是尼布甲尼撒王的特别恩准。没有想到这三个青年还不领情,一口回绝。他们没有说,让我们考虑考虑,一起商量一下,看有没有替代的方案,可以妥协的办法;他们的回答是斩钉截铁的“这件事我们不必回答你。”但316

     平时在工作时,他们服从命令,没有违抗,在生活中,他们可以吃亏,处处退让;但这件事,我们不必回答,这是关系到信仰,关系到尊神为大的见证,那是没有什么可以妥协退让余地的,是不需要再考虑商量的。只有在平时各样事情上越谦卑的,才能对什么是神的旨意,分辨得越清楚;也才能在这样关键问题上,表现得越坚定。这是关系到信仰的问题,是不需要考虑,没有什么可以妥协的。

     连尼布甲尼撒王最后都为他们作见证,“他们不遵王命,舍去己身,在他们神以外,不肯事奉敬拜别神。”但328如果他们向来就是桀桀不训,什么都喜欢唱反调的,他们拒绝拜像,还可能会有其它什么原因;但这三个人,他们宁愿舍命也不拜别神,只能是为了坚持要单单事奉敬拜他们的神。

     今天我们只有对什么是神旨意,认识得越清楚,我们在遵行的时候,才越能分辨,知道该怎样行。如果认识模糊不清,不论是走向哪一极端,到王再给一次机会的时候,难免会被魔鬼欺骗,以为有可以考虑商量的余地;在关键的事情上,反而不能坚持真理原则。所以还是这句话,不需要真的去火中游行;一个平时能对神旨意有明确认识,凡事尊神为大,坚定分别为圣,不被世俗罪恶玷污的人,到面对信仰考验的时候,是能够靠神加力量,坦然面对火窑烈焰的。

 

                        谦卑顺服,不看自己过于所当看的。

     沙得拉、米煞和亚伯尼歌在回答王的时候,说得那么有把握,有信心,“即便如此,我们所事奉的神,能将我们从烈火的窑中救出来。王啊,他也必救我们脱离你的手。”但317,怎么接下来他们又说“即或不然”呢?是不是他们对神的信心动摇了,不够坚定呢?当然不是,这是更显出他们向神单纯的信心,没有特权思想,没有强迫神按自己心愿,行神迹奇事的意念。

     在事奉神的时候,尤其当需要为信仰付代价的时候,我们很容易会有一种特权思想,神一定得以某种神迹奇事的表现,来表明他对我们的欣赏和器重;比如在事奉中看到神给特别顺利的环境,健康的身体,额外的效果,特殊的经历等等。当我年轻的时候,常会在出外事奉时,存着这样的指望,要随时看到神迹的同在,以此表明神对我工作的认同;为此,在骑自行车出去时,就希望神给顺风,或好天气。但经过一次事情后,我明白我可以这样指望,却没有这样特权。

     多年前我从福建到浙江,当时交通落后,不但没有高速公路,中间还需要爬过一座高山,再经过摆渡,过江换车。为了能早一点到达目的地,我搭了清早第一班班车,天不亮就出发,心想今天神一定得让这车顺利到达,我是神的使者,明天又需要开始新的事工,人家都等着我,是不能误点误事的。

     当时的长途汽车都是“老爷车”,又总是满员超载;到爬高山的时候,只听老爷车不断发出呜呜的极叫声,辛苦地向上爬着,最后实在爬不动,就抛锚了!不过当年这些公路驾驶员都身怀绝技,对汽车抛锚并不在意,就打开前车盖,自己修起来。经过半个多小时,果然车又发动起来了;勉强继续爬了一段山路,又抛锚了。驾驶员又一次不慌不忙地修起车来,看来他是已经习惯这样修修走走的;可是我在一边就心中着急,这样慢吞吞的修修走走,要走到什么时候?这时看到第二班的班车在我们面前开过去了;心想白起了个大早,原想早点到目的地,结果还是落在人家后面。

     到第三次车抛锚,我心中忍不住向神埋怨,神阿,你不知道我这是去为你作工吗?让别的车都抛锚,我的车一路顺风,那么明天我就能为你作见证,看神多祝福我,与我同在。现在别的车都不抛锚,就我坐的车抛锚,这又该怎么解释呢?当时我不耐烦地站在车头,看驾驶员修车,也看着第三班班车,超我们过去。

     这时忽然有一句很熟悉的经文,进到我的心里,“遇着船坏三次,一昼一夜在深海里。”林后1125接下来里面有一个声音问说,保罗和我,谁更重要?虽然我自以为很重要,但怎敢跟保罗相比?这时我立即明白过来,连保罗出外事奉,都没有这样的特权,要一路顺风;我又算什么,遇到车抛锚,就这样不耐烦,还埋怨神?我是喜欢车抛锚三次,还是船坏三次?想到这里,我只有向神承认自己的愚昧狂妄;也感谢神,知道我的可怜,只让我碰到车坏三次,没有碰到船坏三次,那是不知要危险可怕多少倍的。

     当我学会了功课,车也不再抛锚了,到达终点时已经是傍晚,最后一班渡船马上就要开了,但他们说就是到对岸,也已经没有班车去我的目的地,看来只有等到明天早上才有车。我想先渡到对岸再说,一到对岸,就见一辆小轿车在找“回头客”,正是我要去的地方,而且还直接把我送到弟兄的家。虽然前半段时间耽搁了,后半段却特别顺利;神不误事,让我还是在当天就赶到目的地。

     经过这次经历,我再也不敢自以为重要,向神要特权了。今天我们外出,跟别人一样,也会遇到不顺利的经历,但可以相信,神不误事。现在坐飞机,经常碰到误点,我每次都乖乖地在机场,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再也不敢怨天尤人;深知能正点出发到达,那是神的怜悯和恩典。即或不然,神不误事,所安排的事工,是不会耽误的;事实也确实从来没有因此被耽误过。

     现在有些弟兄姊妹虽然心中火热爱主,但从他们的祷告内容和态度,往往显出一种勉强神来成全自己的要求,甚至到了指挥吩咐神的地步;这是十分不妥当的态度。他们往往从圣经的片言只语,作私意的引用;其实是反映出极其自大狂妄的特权心理。即使他们是出于好心,也是从自我中心出发的理解,认为自己的设想是最完美的,神照我的意思去成全,肯定不会错。

     对这样的弟兄姊妹,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的“即或不然”,实在是太重要的提醒了。这是反映出对神的顺服,谦卑认识自己;不但不是信心不足,更显出对神全备的信心,摆正自己和神之间的关系和地位。究竟谁的安排设想才是最完美的?如果一味把自己的特权,想得太美妙了;到头来神没有那样成全保守,恐怕很容易会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因此而灰心跌倒,中魔鬼的诡计。魔鬼就是会以虚假的谄媚奉承,欺骗人陷在不切实际的自大狂妄中,最终因希望落空而灰心跌倒。

     有一位主内前辈,他的忠心和刚强,是我们很多后辈都得过激励和帮助的;但当他在为主被捕后,却有一段时间灰心跌倒了。他出监后,我常有机会去看他;有一次我问他,您在牢里的时候,怎么会软弱到跌倒的地步?您教导别人的那些道理,为何不能帮助自己呢?他很坦率告诉我,他是因为太过自负,有特权思想;总以为按照他在当时对中国教会的影响和作用,别人会被抓,神一定得保守他,不至被抓。因此当他真被抓的时候,他虚假的特权思想一下子破灭了,在魔鬼欺骗和攻击下,使他对神从失望到灰心动摇。感谢神,没有丢弃他,最后还是让他回到神面前。

     从这位主内前辈的经历,提醒我们,千万不要把错误的“特权思想”看作平常,这是魔鬼非常厉害的诡计;而且越是自以为生命丰盛老练的工人,越容易中这一诡计。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的“即或不然”,绝不是他们信心不足的表示;而是更认识自己,认识神,有全备信心的见证。只有有这样的信心,才是真能胜过火窑权势的人。

     这里我也必须补充一下,“即或不然”不是说神不拯救他们,而是“不这样(脱离火窑)拯救他们。”我们总以为只有我们肉身得拯救,才是神的拯救;但在神那里,保守我们的灵魂不被魔鬼吞吃,才是最重要的拯救。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的“即或不然”,正是大有信心指出,神可以容许他们肉身被烧成灰,但神必定救他们的灵魂,这是火窑的烈焰烧不掉的。保罗在即将殉道时,也是这样告诉提摩太,“主必救我脱离诸般的凶恶,也必救我进他的天国。”提后418

 

                        不作标榜,没有火燎的气味。

     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能胜过火窑烈焰的见证,不但从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一贯表现可以知道;他们从火中出来以后的表现,更可以令人信服,当他们在火中游行时,确实是有美好见证的。一个在事后为自己的经历,大肆吹嘘标榜的人,我总怀疑他在火中时,恐怕不见得真象他说的那么刚强完美。

     这三个人经过加热七倍的火窑,连尼布甲尼撒王都对他们赞许有加;但328-29但他们却一点也没有自以为了不起,想趁机表现自己。王叫他们出来,他们没有故作姿态,偏不出来;出来以后,更没有丝毫要向人表示,我是从火窑里出来的,你看,火也烧不死我。他们跟没有经过火窑一样,既不是老穿着那件经过火而变色的衣裳显在人前,身上也没有火燎的气味引人注意,跟过往一样谦卑尽责工作。但327

     记得当文化革命刚过去的时候,多年来为主被囚的弟兄姊妹,纷纷获得释放回家;弟兄姊妹们因他们的经历得到激励,使沉寂多时的教会事工,也一下子加进了坚强的生力军,确实是对当时的教会事工,起到非常宝贵重要的作用。但也难免有些“坐过牢”的弟兄姊妹,把自己的经历过分高举,甚至自夸,中国教会能有现在的复兴,是全靠“我们坐过牢弟兄姊妹付代价”的缘故。一时间“坐过牢”成了弟兄姊妹中最了不起的经历,而作“坐牢见证”也就成了聚会中最受欢迎和羡慕的内容。

     应当承认,这样的经历确实是宝贵的,这些弟兄姊妹也是应当受到大家爱护尊敬的。但如果因此就整天捧出那件“在火窑里变了色的衣服”示人,让人闻自己身上“火燎的气味”;其结果往往不是高举神的名,荣耀归给神,而是自己在弟兄姊妹中树立威望,赢得推崇,这就非常不合适了。

     有一次我听一卷录音带,是一位为主受苦弟兄的见证。见证的内容就是介绍他十多年在牢里艰苦的生活过程,最后神为他开路,终于把他从这苦难的境遇里救了出来。我对这位弟兄的经历,绝对是钦佩的;他能从这么多年的苦难中熬过来,也确实是了不起的;他最后蒙神怜悯,能从苦境转回,我更是为他感恩高兴。但作为“见证”,就显得有些不足;因为见证乃是见证主耶稣,而不是向人散发自己身上火燎的气味。在苦难的过程里,神是怎样帮助我们胜过苦难和自己软弱的,我们由此学了哪些功课,是怎样更认识自己,更认识神的;这些内容在见证里,才是更重要,更能使神的名得着荣耀的。

     如果只是向人出示自己在火窑里那件衣服变色变得多厉害,身上火燎的气味有多强烈;那么他在牢里的那段日子,难免会是自艾自怜的,也就很难会表现得那么完美刚强了。其实连施洗约翰在牢里,都有怀疑过,耶稣是否就是所等候的那位弥赛亚。太113我们多回想自己在火窑里经历软弱时,是如何从神得到帮助和力量的,才更能把一切荣耀归给神。

 

     亲爱的弟兄姊妹,我相信我们都有心,愿意在面对火窑时,靠着主能在火中游行;那么让我们以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为榜样,不是学他们火窑前的慷慨陈词,也不是去找苦难机会来操练经历;而是在平时,在各样事上,追求生命的成长、丰盛、老练。这样当我们真面对火窑时,是一定能靠着主,有主同在,与主一同在火中游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