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 页 讲道集 讲道集-奋兴培灵  
 
 

 

饶恕七十个七次

    读经:马太福音18: 21-35“那时彼得进前来对耶稣说:主啊,我弟兄得罪我,我当饶恕他几次呢?到七次可以吗?耶稣说:我对你说,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个七次。天国好像一个王要和他仆人算帐,才算的时候,有人带了一个欠一千万银子的来。因为他没有什么偿还之物,主人吩咐把他和他妻子儿女,并一切所有的都卖了偿还。那仆人就俯伏拜他,说:主啊,宽容我,将来我都要还清。那仆人的主人就动了慈心,把他释放了,并且免了他的债。

那仆人出来,遇见他的一个同伴欠他十两银子,便揪着他,掐住他的喉咙,说:你把所欠的还我!他的同伴就俯伏央求他说:宽容我吧!将来我必还清。他不肯,竟去把他下在监里,等他还了所欠的债。众同伴看见他所作的事,就甚忧愁,去把这事都告诉了主人。于是,主人叫了他来,对他说:你这恶奴才!你央求我,我就把你所欠的都免了。你不应当怜恤你的同伴,像我怜恤你吗?主人就大怒,把他交给掌刑的,等他还清了所欠的债。你们各人若不从心里饶恕你的弟兄,我天父也要这样待你们了。”

 

    刚才读的这段经文是弟兄姊妹都比较熟悉的,那是讲到彼得问耶稣一个问题,当有人得罪我的时候,我需要饶恕他几次,到七次可以吗?耶稣告诉他,不是到七次,而是到七十个七次。

饶恕人是权利吗?

    有一次一位姊妹来问我:如果有人得罪我,一天七次,甚至是七十个七次,只要他向我认错,我就应当饶恕他。但是如果他不认错又怎么办,是不是也当饶恕他?我相信有这样想法的,还不止是她一个人,当我们饶恕人的时候,是不是必须等得罪我们的人向我们认错了才饶恕他?如果不向我们认错,又怎么饶恕他呢?

    很多人认为我们饶恕人是我们的权利,是我们在向人施恩,如果我们不愿意饶恕他,他就没有办法。我是上海人,我们习惯把别人认错说成是讨饶。他来向我讨饶,就是乞讨我的饶恕,我就给他;所以如果不来讨饶的话,从哪里来饶恕呢?这样的看法似乎有理,因为《圣经》不也是说:“得不着是因为不求的缘故”吗?(雅4: 2

    当时我就问这位姊妹,如果你不饶恕他,对这个得罪你的人来说,他会有什么后果呢?是不是因为你不饶恕他,他就因此被定罪,终日惶惶不安,吃不下饭也睡不着觉?那位姊妹笑了起来说:那当然没有这么严重,他不会吃不下饭也不会睡不着觉。如果是这样,我们的饶恕对别人并不那么重要,我们又为什么把饶恕别人看得那么了不起,总觉得是我们给人的恩典呢?

    有些人甚至人家来向你认错讨饶,他还不一定肯从心里饶恕别人;当著人的面不好意思说不饶恕,但心里会想,要饶恕你,没有这么容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就是因为总觉得饶恕是我的权利,是我给你好处;我不愿意给你,你就没有办法。我们有没有想过,我们饶恕人,他到底得了什么好处?

饶恕常应是双方的

        彼得问耶稣,如果我弟兄得罪我,我当饶恕他几次,到七次可以吗?我们知道彼得是一个快言快语的人,我想他得罪人的机会要比人得罪他的机会多,照理他更需要别人的饶恕;但是他却只觉得别人得罪他,不是一次两次,而是七次甚至更多。他没有反省自己得罪人几次,需不需要别人的饶恕。耶稣教导我们说: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太7: 3)就是提醒我们,当我们感到别人得罪我们时,正是我们反省自己的时候,想想我们是不是有更严重得罪别人的地方。

    事实就是这样,在弟兄姊妹中间,更多的情形是你得罪他,他也得罪你;你想他应当来讨饶,可能他也在想你应当向他讨饶才对。其实大家都有得罪的地方,彼此都需要饶恕。只有真正能从心里彼此饶恕了,大家才可能彼此相爱、才可能同心合意。今天在教会里弟兄姊妹之间无法同心合意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我们在饶恕的功课上没有学好。往往在弟兄姊妹之间,你心里对我有意见,我心里对你也有意见。表面上客客气气的大家不说,心中却都想着别人得罪自己的地方,不肯饶恕。以至在教会里有背后说人的,有相互毁谤的,分门别类、纷争结党的事情也就由此而生。其实如果有人得罪你,你能当面向他指出不对的地方,他并不一定是有意如此的;只要把问题说清楚了,大家很容易就能消除误会,很多分门别类的情形都可以免去。

    马太福音在记载耶稣和彼得关于饶恕的对话之前,特别提到耶稣的一个教导,就是只有同心合意的祷告,神才会垂听成全。(太18: 19) 我想我们都能明白饶恕和同心合意之间的关系,在弟兄姊妹中间不能同心合意最大的原因,就是彼此间的饶恕不够,以至彼此有意见,无法同心。

    魔鬼不怕我们祷告,魔鬼怕的是我们同心合意的祷告。不同心的祷告魔鬼不怕,因为它知道这样的祷告神没有办法垂听成全。如果我们不同心,在祷告时候,你按你的心意祷告,他按他的心意祷告;在你的祷告里对他有意见,在他的祷告里又对你有意见,你说叫神听谁的祷告好?听了你的就不能听他的,听了他的又不能听你的;神不能偏心,就只能不听。但同心合意的祷告要求是一致的,你的就是他的,他的也就是你的,神就能垂听成全了。

    有时表面看来,在教会里並没有什么纷争嫉妒的事情,大家的关系还可以,彼此间好象也没有什么意见。但如果深入下去,你就会发现在暗中确实有分门别类的情形,彼此之间有隔墙,只是这隔墙不是那么容易发现。通常隔墙是用砖头作的,但现在高级的建筑材料,隔墙可以用玻璃和镜子,不是透明就是反光的。有一次我在一个漂亮的宾馆大厅里,想从这一头到那一头去,明明看中间是通的,那里知道走过去几乎碰到隔墙,原来这中间有一道墙是玻璃的、透明的,只在一个地方可以通行。

    玻璃隔墙可以使大厅显得既宽畅又漂亮,既达到分割的目的,又使人看不出来,这就是它高级的地方。可惜今天在教会里,人与人之间的间隔也已发展到这样高级的地步,明明有隔墙,但大家看不出来,因为这隔墙是玻璃的、透明的。看上去没有问题,实际上问题不少。明显的隔墙容易解决,因为看得到;如果不愿意要它,就可以拆除。玻璃隔墙就不那么简单,有隔墙但看不出来,也就不会想到去拆除。往往由于不容易发现,误会越积越深,问题越积越大,这个玻璃隔墙也就越造越高,越造越厚。   

    彼得还算是不错的,他愿意饶恕人,他感到虽然别人不断的得罪他,他还是愿意一再的饶恕人,就怕太宽大了,成了纵容别人的错误,所以问耶稣,到七次可以吗?但是,事实上别人是不是真的那么讨厌,有这么多次得罪他,还是他的错觉呢?我们知道有些人特别敏感,容易被得罪,有些人又特别多疑,比别人多一份心计,总是把别人的话往坏处想,自然就觉得别人老是在得罪他了。

    如果你老是觉得别人得罪你,很可能问题不在别人,而是在你自己的多心病。这样的人大家都怕和他来往,他自己也一定生活得很痛苦。彼得的个性或许不是这样,但如果我们真感到别人得罪自己的地方很多,不妨先从自己省察起,可能很多你感到别人得罪你的地方,是你自己想象出来的,别人並没有这么多需要你饶恕的地方。

饶恕不是赦免

    很多人不愿意饶恕人的另一个原因,是把饶恕和赦免等同起来。我们饶恕人并不等于我们是在赦免一个人的罪,要记得只有神有赦免之权。(路5: 21)“我们若认自己的罪,神是信实的、是公义的,必要赦免我们的罪,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约壹1: 9)我们要得到罪的赦免,只有到神那里去认罪悔改。但饶恕却不一样,我们能饶恕一个人得罪我们的地方,但并不能使他得罪神的地方得到赦免。

    我们不愿轻易饶恕人的原因,往往就是把饶恕当作了赦免,以为我饶恕他就是赦免他。确实一个人犯了罪,如果不认罪的话,是得不到赦免的。而罪若得不到赦免,它的结局是严重的、可怕的。可是饶恕并不是这样,你不饶恕的话,别人不会因此面临什么严重后果。所以耶稣愿意我们饶恕人,不一定要等别人向你认错讨饶,这是你本分该做的。我们若能把饶恕和赦免的作用和意义分清楚,我想我们就不会那么吝啬饶恕人了。

    如果有一个人犯了罪,得罪神也得罪你;他悔改了,他向神认罪,可是你不饶恕他,是不是因着你不肯饶恕,神就不能赦免他的罪呢?神照样赦免。如果有一个人犯了罪,得罪神又得罪你,他不认罪,即便你饶恕他,是不是因此神也得赦免他的罪呢?我们知道他的罪还是不能得到赦免的。

饶恕别人恩及自己

    这样或者有人会问,既然如此,我们何必要饶恕人呢,我们的饶恕不是多余的吗?弟兄姊妹,不是多余的。耶稣要我们饶恕人,不是为了别人的需要,而是为了我们自己的益处。饶恕人不是别人得益处,是我们自己得益处,你不肯饶恕人不是别人受损失,而是我们自己受亏损。

    耶稣在这里所举的例子也就是这样的意思。当一个王和他仆人算帐的时候,有一个仆人欠了他一千万银子,没有力量归还,主人说把他和他妻子、儿女,并一切所有的都卖了偿还。这个仆人向主人求饶,表示以后他一定都要还清。主人怜悯他,就免了他的债。这个人回去,看到自己的一个同伴,只欠他十两银子,他却掐住他同伴的喉咙,逼着一定要他归还。他同伴也同样向他求饶,也答应说以后要还清,但他却硬是不答应,不肯饶恕,把他的同伴下在监里。当他的主人知道以后就大怒,把他叫来斥责他说:你央求我,我就把你所欠的都免了,你不应当怜恤你的同伴像我怜恤你吗?主人也照样把他下在监里,这是他不饶恕人应有的下场。

    请注意这个王没有要那个仆人看他的面子,饶恕他的同伴。也没有说,你欠我一千万银子,这十两银子就算在我的帐上吧。主人不需要为他的同伴讨饶,请注意主人在这里只是说‘应当’,是他理所当然该作的事。他不饶恕同伴,表明他根本没有把主人对他的饶恕放在心上,並不感到自己是得了主人的恩典,完全没有知恩感恩的心。他把主人的恩典当作平常,并不在乎主人的宽恕,以至最后没有能真正实际得到主人的饶恕。(来1029

    所以我们这些已经从神那里得到罪的赦免的人,如果不饶恕人,是表明我们並不重看从神得到的赦罪大恩,没有感恩的心,耶稣很严厉的警告我们“我天父也要这样待你们了”。(太18: 35) 这不是说必须由我们先饶恕别人,主才会饶恕我们。在耶稣所讲的比喻里,也是主人先饶恕那个仆人的。耶稣已经先赦免我们一切的罪,赐下祂一切的恩惠;这赦罪的最大效果是我们生命的改变,而我们能因感恩而对人有恩,正是生命改变必有的见证之一。所以如果我们没有因此受激励,也乐意饶恕别人,只是表明我们没有知恩感恩的心,没有生命改变的见证,那么我们就需要认真反省自己,究竟是不是一个已经蒙恩得救的人。

    所以不要以为愿不愿意饶恕人是我们的权利,是我们的私事;这是我们当尽的本分。当我们能够饶恕人,就是见证我们确实接受了主的怜恤和饶恕,我们的生命是切实改变了;祂就会更乐意向我们施恩,饶恕我们的一切亏欠,对我们恩上加恩。至于别人,不论你饶恕他也好,不饶恕他也好,对他都没有什么大的影响。如果他得罪神,他只有向神悔改才能得到赦免,和我们的饶恕无关。

耶稣在十字架上的祷告

当耶稣在十字架上的时候,祂祷告说: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作的他们不晓得。(路23: 34)耶稣在这里说的“他们”是指什么人?是那些门徒吗?是跟随耶稣的妇女吗?都不是。耶稣在这里说的乃是指那些戏弄祂、鞭打祂、钉祂在十字架上的兵丁,是指审判祂的彼拉多,是指那些陷害祂的法利赛人和祭司长,也包括那个卖祂的犹大。耶稣这样的祷告是表明祂真心愿意饶恕这些人,但是这些人是不是因为耶稣这样祷告,罪就能得赦免呢?当然不是,我们知道那个卖主的犹大,他已经归于灭亡,(约1712)他並不能因耶稣这样的祷告就得到赦罪的恩典,这恩典必须是自己向神认罪悔改才能得到的。而耶稣这样的祷告,乃是表明祂对犹大的饶恕,表明祂从心里饶恕这些人,更显出祂完美的品性。

如果犹大要想得到赦罪的恩典,他必须自己到神面前悔改认罪,我们相信神还是愿意赦免他的。但是犹大没有这样做,他只是到祭司长那里,表示他对自己做这件事后悔了,可能他只是感到自己做了一件错事、一件笨事。犹大还是灭亡了,耶稣对他的饶恕不能使他的罪得到赦免。

不饶恕不能阻止人蒙恩

    所以我们饶恕人並不是要给别人什么好处,这是我们自己在神面前得蒙悦纳和祝福的途径。如果我们不肯饶恕人,别人不会有什么损失。我们知道保罗原先迫害信耶稣的人,很多信耶稣的人曾在保罗手里吃过苦头,甚至还有人是因保罗的迫害而丧命的,司提反就是其中一个。以后保罗悔改了,他到耶路撒冷去,那里的信徒都不愿也不敢接待他,因为知道这个人曾经迫害信耶稣的人。尽管那时保罗已经悔改了一些日子,也为主做了一些工作,可是耶路撒冷的信徒仍然不放心,因为谁知道他是不是真心悔改?也可能有些人因为曾经在保罗手里吃过苦头,所以心里不肯饶恕他,没有这么容易就让他信耶稣得救。所以当保罗到耶路撒冷时,除了巴拿巴以外,没有人愿意接待他。

    耶路撒冷的信徒不愿意接待保罗,不肯饶恕保罗,是不是保罗的罪就不能得到赦免了?不是的,保罗的罪不是靠这些人的饶恕而得赦免,保罗的罪是靠主耶稣宝血洗净的。神赦免保罗的罪,是因他向神悔改认罪的缘故。当保罗悔改以后,即使有人不愿意饶恕他,但神已经赦免他了,人不愿意又有什么用呢?他的罪得到赦免,不是由于人的饶恕,而是由于保罗真正的认罪悔改。如果有耶路撒冷的信徒不愿意饶恕保罗当初的亏欠和得罪他们的地方,那不过是他们自己心里不痛快。他们当初所遭受的损失,原可以从神那里蒙更多恩典和赏赐而得到弥补。但如果他们不愿饶恕人,结果只会造成自己受亏损,失去从神得赏赐的机会,对保罗来说,並没有什么影响。

    事实就是这样,如果我们不肯饶恕人,那一个不被你饶恕的人并不会因此吃不下睡不着;吃不下睡不着的是你自己。你心里老是记住这个人得罪我,气得要命,不断要把这个人从心里提出来咒骂他、审判他;可惜你的审判不是神的审判,你的定罪不等于神的定罪。你这样在心中咒骂审判,不过使你心里越想越气、越审判越忿忿不平,结果是你自己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你自己得罪神。

    所以耶稣要我们饶恕人,不是为别人的需要,乃是为我们自己的需要,可以蒙神的喜悦,可以常常吃得下饭,睡得着觉。在旧约的时候,扫罗作以色列王,他心胸狭窄,以为大卫得罪他,所以不肯饶恕大卫。其实大卫从来没有得罪过扫罗,只是因为大卫杀死非利士人歌利亚的时候,以色列妇女唱说:扫罗杀死千千,大卫杀死万万;扫罗因此心怀嫉恨,把千千归自己,万万归大卫,不是大卫在众人心目中比他更伟大重要吗?

    另外扫罗因为得罪神,王位被废,神另外拣选膏立大卫;扫罗不是反省自己的罪,而是觉得自己的王位是给大卫夺去的,没有大卫或者王位还不一定被废呢!所以心里就更恨大卫了。扫罗这样憎恨大卫,结果心中不得安宁的还是他自己。他到处寻找大卫要杀他,结果是他自己差一点送命。他为要阻止大卫作王而寝食不安,但大卫并没有因为扫罗对他的咒骂追杀而作不成王,痛苦的是扫罗自己。

    相反的,大卫总是饶恕扫罗,尽管扫罗到处寻找要害他,神有两次把扫罗交在他手里;但是大卫不肯下手害扫罗。大卫是从心里饶恕扫罗对他的追杀,他不愿自己从扫罗手中取得王位,宁愿等神的时候来到,他最后还是照样作王。

感恩的人会恩及他人

    在现实生活里,一个人在喜事中,因心里高兴,都会希望其他人跟他一同高兴的;原先吝啬的人会变得慷慨起来,原先狭窄的心地会变得善良起来。我常看到有人办喜事,新郎新娘站在饭店门口迎接客人,这种场合往往是那些要饭的好机会,因为总能得到些好处。换作平时向人要钱是不那么容易的,但是在这个时候、这个地方、你去要钱,可以说是十拿九稳,而且给得还不少。为什么?就是因为办喜事的人心里高兴,希望大家都能高兴,自己蒙恩,希望大家都能蒙恩。正如大卫一次向拿八提出的要求:因为是在好日子来的,求你随手取点赐给仆人。(撒上25: 8

    我们相信在正常情形下,一个人在蒙恩的时候,一定会比平时更愿意帮助人,希望人都能和他一同高兴的。可是拿八不是这样,他心中並没有因自己所得丰富的收成而感恩,他以为他得到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是他该得的。在耶稣所说的比喻里,那个不肯饶恕同伴的仆人,就是拿八一类的人;他以为他得主人的饶恕是应当的,在他心中没有感恩的心,所以也不会希望别人和他一同感恩高兴,当然就不肯饶恕他的同伴了。耶稣在责备那个不肯饶恕同伴的仆人时,只用了简单的一个字“应当” ,这是任何蒙怜恤的人应当要有的回应。如果没有,这不是气量小的问题,这是表明他蒙了怜恤,得了一千万的饶恕,却不重视所得的恩典,没有感恩的心,这样的人不配得饶恕。

是七十倍的七次

    当彼得问耶稣应当饶恕几次的时候,耶稣的回答不是七次,而是七十个七次。有人以为那就是四百九十次,意思应当是多到数不清的次数。当然这样的理解並不错,但很久以来我总感到耶稣在这里不像是要门徒做算术,计算七十个七是多少次,一个人也不大可能有这么多次的得罪你。直到有一次我看到一个小故事,忽然使我心里明白过来,耶稣说七十个七次究竟是什么意思。

    这个故事是讲到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一群青年人出去郊游。他们上了一辆开往郊外的汽车,青年人都比较活跃,一路上有说有笑,车厢里洋溢着欢乐的气氛,这气氛也感染了车上的每一个人。但是有一个人似乎是例外,他独自坐在车厢最后靠窗的座位上,满脸忧心忡忡的样子,别人的欢笑完全不能影响到他。这引起一个青年人的注意,就走到他旁边问他说:朋友,什么事情使你这样闷闷不乐呢?来和我们一同欢乐吧!不要辜负了这样大好时光。

    那个人告诉他说:过去我也是和你们那样无忧无虑的,也认为不应错失大好时光,应当尽情享受人生的欢乐。但是以后我走上错路,对不起我的妻子,並且坐了牢。现在我期满得到释放,我想回家,但不知我的妻子是不是肯饶恕我,让不让我回家。所以我在出监以前先写了一封信回去,告诉我的妻子我将要刑满,不知道你是不是愿意饶恕我,让我回来。我在信中说,如果你肯饶恕我,让我回家,那么在我们所住的村子前,有一棵大橡树,请你在这棵树上扎一块黄色的手绢。我看到树上有黄手绢,我就回家。那个青年人禁不住问说“如果看不到黄手绢呢?”那人说:那么我就不下车,到什么地方去,我自己也不知道。

    车上的人听了以后,都很同情他的处境,难怪他高兴不起来,这个时刻对他来说确实是太关键了。大家都盼望这位妻子能够饶恕自己的丈夫,盼望在这棵树上能够看到有黄手绢。当车行近这个村子的时候,全车的人都紧张起来,人人都睁大眼睛,希望能帮那个人从这棵大树上找到黄手绢。原先车上充满的欢笑声,这时都安静了下来,只要车子在公路上一拐弯,就可以看到这个村子和那棵大橡树了。大家就怕车走得快,黄手绢太小,来不及看,给看漏了,那多可惜。

    当这辆车一拐弯时,只听得整个车厢里的人都欢呼起来。为什么?因为只见满树的黄手绢,在这棵大橡树上飘扬。不是一块黄手绢,如果是一块,那么可能必须要到跟前才能看到,才能找到。现在扎在树上的不是一块,是七十块,七百块,整个树都给黄手绢盖起来了,不用到跟前,很远就能看到,不用怕看漏了难找,一眼就能看见。

    我想他的妻子扎上满树的黄手绢,还不仅仅是怕她丈夫看不见、找不到;这里面更包含了这位妻子要告诉她丈夫十分重要的信息。一块黄手绢是表明她的饶恕,七十块黄手绢所表明的,就不只是饶恕,更是迫切等待丈夫回家,欢迎丈夫回家,是她对丈夫爱的表示,期盼着他的回来。

    我想对那个作丈夫的来说,同样的回家,只有一块黄手绢和满树的黄手绢也是完全不同的。如果树上只有一块黄手绢,那个人虽然可以回家,但知道那只是他妻子可怜他,饶恕他,容许他回家。当他回家的时候,只能是羞羞愧愧的,低着头走进家门,听候妻子对他的训斥。但当他见到满树黄手绢的时候,他知道他的妻子仍然爱他,正等待他回家,欢迎他归来,他回到家里的时候,是欢欢喜喜的享受妻子的爱。

    故事里那人要求的只是一块黄手绢,但妻子给的是满树黄手绢;要求的是饶恕,给的是爱。我想不需要多说,大家已经明白,耶稣说饶恕七十个七次是什么意思了。我们在饶恕人的时候,常常能有一块黄手绢已经不错了,我们是勉勉强强的扎在树上,还不想扎在显眼的位置,不想让人那么容易就得到饶恕,至少要好好的找一下,教训教训他。

    耶稣要求我们七十个七次的饶恕,我相信不是在次数的多少,而是在分量的多少。耶稣的意思不是要饶恕四百九十次,而是愿意我们每一次对人的饶恕都是七十倍的分量。耶稣知道我们都像彼得那样,尽管不很乐意,还是愿意饶恕人的;但大多只是勉勉强强的饶恕,並不彻底,並不真心。祂知道我们会以为饶恕别人是在向别人施恩,从程度和分量上,我们的饶恕总是十分吝啬,少得可怜,不是真正从心里的饶恕、充分的饶恕。所以祂要求我们在饶恕人的时候,能够在分量上是七十倍的饶恕。往往就是由于我们每次饶恕人都不那么彻底,才会需要一次又一次的,饶恕不完。如果我们真能从心里彻底饶恕人,我想七次应当不算少了。

    七十倍的饶恕所表明的,已经不是饶恕而是爱的表示,在爱里根本就不存在饶恕的问题。在耶稣所说浪子的比喻里,当浪子回家的时候,他父亲並没有说我饶恕你,只是连连和他的儿子亲嘴,根本没有想到有需要饶恕他儿子这回事,因为在他心里对这个儿子就只有爱;在爱里,根本就不再有饶恕的需要了。

求神帮助我们,不但我们要从心里饶恕我们的同伴,而且能有七十倍那样的饶恕人,这已经不再是饶恕,而是告诉他“我爱你”。

弟兄姊妹,让我们用几分钟的时间反省自己,是不是在我们心里,还有很久以来不能饶恕的人?你预备什么时候到主面前来解决这一心结呢?现在是时候了。让我们从心里饶恕他,用‘七十倍的饶恕’饶恕他,从内心深处真正的爱他。这样我们必能从主那里,得到更多的怜悯和恩典。让我们一起低头祷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