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 页 讲道集 讲道集-奋兴培灵  
 
 

 

真正的奉献

罗马书12: 1-2“所以弟兄们,我以神的慈悲劝你们,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是圣洁的,是神所喜悦的,你们如此事奉乃是理所当然的。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叫你们察验何为神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

 

这是对信徒的第一要求

    罗马书是保罗写给罗马教会的信,是给所有弟兄姊妹看的,不只是给在罗马事奉神的人看的。所以这将身体献上为活祭的要求,大家不要以为只是对事奉神的人要求,这是对所有弟兄姊妹的要求,每个神的儿女都应该要有奉献自己为活祭的心志。

    我们知道罗马书是详细论到“因信称义”的一卷书,每当我们讲到救恩的时候,总免不了要提到这卷书。从罗马书第一章到十一章,保罗详细解释了人对救恩的需要,设立救恩的原因,作成救恩的过程,接受救恩的方法,全备救恩的内容,得到救恩的效果等问题。到第十二章保罗好像突然笔锋一转,讲我们的行为表现了。其实这正是同一内容的继续,当我们从前面的十一章明白并接受了救恩以后,第十二章开始,就是说到一个得到救恩的人,应当怎样来回报主恩主爱了。

    我们相信耶稣,不是增加一种信仰、明白一种道理、产生一种信念、参加一个组织,我们是重生得新生命。既然是得生命,就会有表现,那么,这新生命首先应当要有的表现是什么?按照保罗在罗马书教导的次序,就是要奉献自己为活祭。我们总以为奉献为活祭这么高的要求,一定是在人信主多年,生命老练了才提出来的,想不到按照圣经对我们要求的次序,这是每个信耶稣的人,首先应有的回应。

活祭不是死祭

    什么是活祭?有活祭,也就有死祭,我们先来看什么是死祭?旧约时代以色列人按照律法要求献祭,所献的是牛羊鸽子。当这些祭物被带到祭坛那里的时候,你说这些牛羊、鸽子自己心里愿不愿意?当然是不愿意的。我常想,如果我去献一只鸽子,在献的时候,一定要把它牢牢抓住,直到它死掉,否则,这鸽子一定会飞掉逃跑。同样的,你献牛羊时也得牢牢牵着它,不然它们也是要挣扎跑掉的,因为被杀献祭并不是它们自己愿意的。这是为什么当摩西吩咐造祭坛的时候,在坛的四角要造四个角,可以让献祭的人把牲口拴住。(出272)当你要请祭司为你献祭的时候,往往要献的人多,祭司忙不过来,需要一个一个按着次序来。如果你在等的时候,不先把你要献的牛羊拴住,它一定是到处乱跑,往外逃走的。所以你必须把它先拴在祭坛的一个角上,等轮到你的时候才把它牵来献上。

    我们把祭坛看得那么神圣,但对于那些要被杀的牛羊来说,那里却是它们的屠宰场,它们绝对不是自愿到这样地方去的。有没有一只牛或羊会说‘好!我很高兴为人类牺牲在祭坛上’,我相信是没有的。牛羊都是被人勉强牵到祭坛那里,然后把它杀在祭坛上,这是死祭,因为它们不是自己愿意被献的,它们是被迫不得已的。如果不是把它们拴住杀死,它们是不会留在祭坛那里的。

律法下没有活祭

    律法下虽常有献祭的事,但从来没有提到“活祭”这个名词,因为在律法下献的都是死祭。“活祭”是在罗马书这里首先提到的,这是“新约”下的要求。那么在“旧约”的时候有没有献“活祭”的呢?有一个,那是在律法之前,就是亚伯拉罕献以撒。对亚伯拉罕来说,他献以撒确实是献了活祭,因为他不仅是甘心情愿献上自己唯一的儿子,他实际是献上了自己的心。

    当神提出要他把独生的爱子以撒献为燔祭时,神特别指定要他到摩利亚山上去献,去到那里需要走三日的路程。(创22:1-4 )为什么神没有要他就在家里把以撒献上呢?我相信这是神要给他有考虑的时间,这去摩利亚山的三天路程,正是他可以好好考虑,是否真心自愿的时候。如果不愿意,还来得及把孩子带回家去,还可以告诉神‘这要求太高,我作不到’。

    在这三天的路程中,亚伯拉罕心里一定有挣扎,以撒是他最心爱的儿子,是他一切希望所在,如果可以,我相信他愿意用他一切所有的来代替,甚至宁愿以自己来代替。但他是坚定地甘愿把以撒献上,他在这三日的路程中没有回头。当他到了摩利亚山,是他亲手把以撒捆起来放在祭坛上,这把刀是他自己举起来的。在整个过程中,神没有再说话,全由亚伯拉罕自己去考虑、去进行。当他把自己最心爱的以撒,唯一的儿子献上的时候,他真正献上的是他自己,是他的心;整个献以撒的过程,就是他献自己为活祭的过程。

    如果神跟亚伯拉罕说,祂要把以撒收去,接下来以撒生病或任何原因去世,对亚伯拉罕来说,那还是比较容易的。这是神收以撒回天家,亚伯拉罕即使不愿意,也不得不接受。他最多只能像约伯那样说‘赏赐的是耶和华,收取的也是耶和华,耶和华的名是应当称颂的。’(伯1: 21)他除了顺服神以外,还能作什么?但这是神收去的,不能代表他是把自己的心献上给神,这不是活祭。

耶稣甘愿自献为祭

    当耶稣为我们钉十字架时,祂是完全出于甘心自愿的。耶稣告诉我们“没有人夺我的命去,是我自己舍的。”(约10: 18)在腓立比书2: 6-8节说:“祂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与神同等为强夺的,反倒虚己,取了奴仆的形像,成为人的样式。既有人的样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顺服,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

    没有人强迫耶稣降生为人,钉十字架,是祂自己甘心情愿的。当耶稣在世时,任何时候祂要回天上去,祂随时都可以。当祂在十字架上的时候,如果祂不愿意,祂随时可以从上面下来。当然这样的话,神的救恩就无法作成,罪人就得不到赦罪的恩典。

    尽管在人看来,祂是被犹大所卖,被彼拉多定罪,被罗马兵丁钉在十字架上,但耶稣却是自愿走上十字架的。当他在十字架上时,经过的人讥笑祂说:“祢如果是神的儿子,就从十字架上下来吧。”(太27: 40)耶稣确实是神的儿子,祂在十字架上要下来,不是作不到。但祂没有下来,是祂自己不愿意下来。

    耶稣是‘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难’(来12: 3),人们对耶稣钉十字架所忍受的痛苦,都注重在祂肉身的痛苦上。祂被钉十架时,肉身受极大的痛苦是毫无疑问的,但这种痛苦是每个钉在十字架上的人都同样感受的。当我们看‘耶稣传’这类影片录像时,我们只看到耶稣肉身所受的痛苦,两边的强盗同样钉在上面,却好像毫无感觉。他们就不感到痛吗?他们应当是一样痛的,虽然他们所受的与他们所作的相称,是活该,但在痛苦的感觉上,应当是没有分别的,不过导演的手法集中在主角身上而已。

在罗马帝国时代,有多少人都是钉十字架死的,这些人在被钉死的时候,又有哪一个不是这样痛呢?耶稣不过是其中的一个而已,那么为什么圣经里也是特别强调祂“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难”呢?如果是指身体上的苦难,每个钉十字架的人都忍受同样的苦难,又有什么值得特别推崇的呢?然而耶稣在十字架上忍受的苦难,确实是跟任何被钉在十字架上的人不同的,祂是唯一被钉在十字架上,可以自己下来而不下来的。从古到今,钉死在十字架上的人确实很多,但我们想一下,有没有第二个人是可以从十字架上下来而不愿下来的。每一个被钉死在上面的人,都是不得已的,他们想下来却无法下来,他们不想受那种痛苦但不得不忍受。只有耶稣,当祂钉在十字架上时,祂可以用祂的神性使自己不痛,也可以自己从十字架上下来,可是祂没有这样作。祂为了担当我们的罪,甘愿选择留在十字架上,忍受十字架的苦难和羞辱,这才是真正的忍受,是唯一的,绝无仅有的。一个人因为没有办法,不得不忍受痛苦,和可以不受痛苦,却甘心忍受痛苦,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感受和经历。主耶稣选择留在十字架上,甘愿为我们尝尽可以不必尝的苦味,这是真正的忍受,这是活祭。

正因如此,今天再按律法方式的献祭,已经不能满足神的心,因为当耶稣为我们献上自己的时候,祂所献的乃是活祭。所以主对我们的要求也是要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要出于完全自愿、甘心乐意的,这是理所当然的要求。

不爱世界不是爱不上世界

    在文化革命的时候,弟兄姊妹热心聚会,乐意事奉主,当然是难能可贵的,因为是冒着重大压力,有一定的危险,但也有它容易的一面。文化革命时期,社会上几乎没有什么业余文化生活,当时的电影就是这么几部样板戏,大家反反复复的看,连最爱看电影的人也不想看了,其它娱乐活动就更是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紧张到极点,连自己家人之间也彼此不敢信任,畅所欲言,更不用说去和其他亲友走动来往。

    在那个时候,如果劝人不要爱世界,很容易,大家都很有同感,因为这世界一点也不可爱,就是你想爱也爱不上。在那个时候,弟兄姊妹下了班,没有事情做,能在一起唱唱诗,祷告祷告,作些教会事工,既有意义又有滋味,不但可以丰富生活内容,而且将来还有得赏赐的盼望,那有多好。

但现在情形就完全不同了,业余生活可以有很多选择,下班以后有太多事情可做。现在再要聚会,要事奉主作主事工,确实需要先把世界撇下了。文化革命时,你下班回到家里,没有什么文娱生活内容。现在如果你打开电视,有这么多的频道,有看不完的连续剧,可以满足各种人的爱好。有些人因为不愿错失连续剧的情节,连去聚会的时间都感到很难安排了。有一次听到一位弟兄说:真不知电视台怎么搞的,这档(连续剧)节目就安排在和我们聚会同一时间!我真担心最后这位弟兄是选择留在家里看电视。

过去我们说不要爱世界是比较容易的,那时候的世界不但不可爱,而且世界也不爱你,你想爱世界也爱不上。但是今天的世界却是以笑脸向着你,在向你招手,尽量在你面前呈现它可爱之处。今天我们还是要按圣经的教导说“不要爱世界”,不是闭着眼睛说这世界不可爱,而是必须认识到我们的主耶稣是更可爱。相比之下,世界就不可爱了。

    过去我们因为电视节目不吸引人而不看,现在是在好看的节目充斥下,甘心情愿放弃不看,自愿不看,为的是要聚会,要亲近主,拣选那上好的福分,这两者所表现出来的心态是不同的。现在我们虽然所受的压力不如文化革命时那么大,但现在我们面对的是另一种功课,更需要我们能甘愿撇下所有,献上自己为活祭的心志。

活祭是自己走上祭坛

    有时我听到有弟兄姊妹把奉献说成是献身或委身,以为这是新潮的说法。其实真正的奉献和献身、委身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献身是我们自己作出选择,决定要为某种有意义的事业贡献一生。比如说有人献身于教育事业、医疗事业,甚至宗教事业。这样的人如果真心专心在自己的工作上,作出成绩,造福人类,确实很了不起。但这样的献身,跟奉献还是不一样。

    真正的奉献,不但是献身,更是要撇下。奉献虽然有自己愿意的一面,但更要紧的是一切由神作主,交在主的手里,由祂来作选择和安排,这才叫奉献。有一位主内的长辈说得好,要紧的是源头在哪里?是神还是我们自己。今天在属灵的事情上,如果源头是神就对了,如果是我们自己,可能事情本身并不错,但不一定是神的旨意。献身的源头还是自己,奉献的源头才是神,活祭就是接受从神来的源头。

    一个真心献身教育事业、医疗事业的人,他的人生在世上也可以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但这是出于自己的选择和努力。在众多的事业中,为什么要选择这一事业呢?因为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要通过这一事业,来达到自己对人生价值的追求目标,对社会作出贡献。一个献身的人,自己还是自己的主人。

    但是奉献却不是这样,奉献的关键是神的呼召,没有自己的选择,放下自己的打算,把自己完全放在神手中,由神作决定和安排。一个奉献的人,就好像一个无条件投降的人,接受你投降的人才是你的主人,不再是你说了算而是他说了算。你没有什么条件可提、没有要求可讲,你只有顺服听命的份。

    献身需要有崇高而切实可行的理想,奉献的关键则在完全的撇下和顺服。这是为什么我们要求一个有心奉献自己、全时间事奉主的人,必需清楚蒙召,也就是必须清楚这是神的要求,不是自己一时发热心而作出的决定。即使是一般的弟兄姊妹,我们都应当有愿意把自己一生奉献给神的心志,虽然不是全时间事奉主,但却要全心归主,一生为主而活,这就是献上自己为活祭。

    奉献需要的是撇下,不是因为得不到而不得不放弃,这不是奉献。有一位弟兄在一个公司里工作,有很高的收入,老板对他的表现也非常满意。当有一天他清楚神的呼召,要奉献自己全时间作主事工时,他向老板辞去工作。老板听了觉得很意外,就跟他说,我正想重用你,你为什么要离开?是不是有其他公司请你?人家出多少钱,我可以出得更多。他回答说,并没有其他公司请我。老板再问说,是不是你在这里工作有什么不如意的地方,你尽管跟我讲,我可以提供你更好的环境条件。他又说,我也没有什么不如意的地方。老板就问他那末究竟为什么要离开呢?他说他是要去读神学,奉献事奉神。老板好奇地问,事奉神能有多少钱?他承认可能只有原来工资的几分之一。老板无法理解一个人怎么会作出这样离谱的决定,就问他难道你就不考虑你的家庭吗?你打算怎样来维持你一家的生活呢?

对老板来说,他是无法理解的,但是弟兄姊妹,我们知道这才是真正的奉献。他放下的是他原来可以得到,已经得到的;并不是得不到,老板不要他,他无路可走,不如读神学!他宁愿去得的,是人无法理解,离谱的选择。但说到底,这并不是他的选择,这是神为他作的选择,他只是甘愿顺服撇下。这就是奉献、是活祭、是自愿走到祭坛。今天神不再要我们像牛羊鸽子那样,被勉强带到祭坛那里献上,因为我们的主为我们作成救恩的时候,祂是活祭,是自己走到十字架上,留在十字架上的。

活祭是活在祭坛上

不但如此,当我们走到祭坛那里,神还不要我们就死在祭坛上,而是要我们留在祭坛上,活在祭坛上。如果我们到了祭坛就一死了之,还会比活在祭坛上容易些,因为长痛不如短痛,我们可能只是一时的痛苦,从此就息了世上的劳苦,不再有眼泪痛苦,可以离世与主同在,真是好得无比。但如今神的要求是不但走到祭坛上,还得活在祭坛上,这才是活祭。

保罗说他是天天(冒)死,(林前15: 30-31)也就是时刻冒着危险,生活在死的阴影下。他是天天死,却又没有死掉,所以中文圣经加一个‘冒’字,是有道理的。那么究竟我们当怎样才是天天死呢?按照圣经的教导,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来看。

                                   1、如同已死的心态

首先,一个在祭坛上的人,必须存着如同已死的心态。保罗说:“你们已经死了”,(西3: 3)实际上这些歌罗西信徒都还活着,为什么保罗说他们已经死了呢?就是提醒他们不要再热衷于世界,要思念上面的事而不是地上的事。他们的生命已经与基督在一起,是在神那里,而不是在世上。

    从前社会上一个妇人在丈夫去世后,自称‘未亡人’,表明她生活中一切盼望和欢乐,都随着自己的丈夫去了。现在妇女地位已经提高,很少再有用这名词的,但这名词却很能帮助我们明白保罗在这里说的‘你们已经死了’是什么意思。过去的妇人因为什么都依赖自己的丈夫,如果丈夫死了,虽然她还没有死,但一切欢乐和指望都随丈夫的去世而消逝,她在这个世界上已经失去一切,等于已死的人。虽然她还活着,她等待的就是死,是随丈夫而去,所以自称未亡人。这正是我们要活在祭坛上,要天天死的人应有的心态。我们虽然还活着,但我们一切的盼望和乐趣都不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的心已经死了。我们继续活着,那只是未亡人;虽还没有死,心却已经随着我们的主去到天那边了。我们所思念的,不再是地上的事而是天上的事,我们所等待的,就是有一天我们要到主那里去。

    我们知道祭坛是献祭的地方,即使在祭坛上的牲口还没有被杀,它也明白自己的处境,是随时可能被杀的。一个活在祭坛上的人正是这样,虽然还活着,但这是祭坛,是随时可能被杀献祭的。如果一个人都随时准备被杀了,还会热衷于追求今世的名利财富吗?必然是对这些身外之物早就不再动心、不再挂念、没有兴趣了。让别人去追求这些东西吧,我是随时会死的,这些事和我都已经没有关系了。就像保罗说:“就我而论,世界已经钉在十字架上;就世界而论,我已经钉在十字架上。”(加6: 14)当我们走上祭坛的时候,因为我们不再和别人一样追逐世界,世界也就把我们当作已经死了。而我们活在祭坛上,那里是没有世界地位的,世界已经和我们毫无关系,就像世界已经死了。所以我们天天死,是以死对自己,以死对世界。

                                        2、走向死亡的心志

此外,一个能活在祭坛上的人,一定有走向死亡的心志。

林后4:10-11:身上常带着耶稣的死,使耶稣的生也显明在我们的身上。因为我们这活着的人,是常为耶稣被交于死地,使耶稣的生,在我们这必死的身上显明出来。

    祭坛是没有门的,没有人强迫我们到祭坛上去,更没有人硬把我们留在祭坛上。如果你后悔了,随时可以下来,没有人禁止,上下自由。祭坛也没有墙,当你活在祭坛上的时候,你不是看不到祭坛外的一切情景,如果你被这世界的情欲荣华所吸引,你完全可以从上面走下来。这是活祭,是自愿上去,也需要你自愿留在上面。

    有人凭一时热情走上祭坛,却无法坚持活在上面,因为没有走向死亡的心志。只有当我们准备好,愿意随时为见证主而被交于死地,我们才能活在祭坛上。只有当我们有一个走向死亡的心志,在我们身上真能常带着耶稣的死,我们才能甘愿留在祭坛上而不下来。

    这几年中国的经济形势一片大好,你想发财的话,现在正是机会。确实有些弟兄姊妹,在文化革命大风大浪中胜了过来,没有被患难所吓倒,可是在今天物质诱惑面前却站不住失败了。有些人曾经打过美好的仗,作过美好的见证,现在却像底马那样离开了当事奉的工作,收回了奉献的心志,走上世界的道路。这些人是何等可惜,虽然他们曾经在祭坛上,但如今却从祭坛上下来了。他们一开始还能用各种属灵的托辞和理由,为自己走下祭坛辩解,或许还能兼顾一些教会的事工,但一旦被世务缠身,终必会身不由己,直到放下所有的事奉。

    所以如果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活在祭坛上不下来,不但要有如同已死的心态,也要准备好走向死亡的心志。我们是自愿走向死亡,走上祭坛,活在死亡阴影下的;因为耶稣在十字架上时,就是可以下来而不下来的。

    有一次听到一位弟兄谈到自己的一次失败经历,心里很受感动,至今不能忘怀。他是一位农村家庭教会的负责弟兄,在教会事奉是尽义务的,没有固定收入,经济条件自然就比较差。本来周围村里的人,大家条件都不那么好,他条件差也就不那么突出。但当经济政策开放以后,村里其他的人有外出打工的,有搞副业的,农村面貌开始变样。周围的邻居都造起了新房子,而他还是原来的破房子。从前农村一个礼拜赶一次集,条件好的才买一次肉吃,平时大家都吃得很简单。现在天天有市场,周围邻居天天吃鱼吃肉,有时还拿着这些鱼肉在他家门前走过,像是示威。他自己面对这些情形还可以胜过,但看到自己的孩子流露出那种羡慕的眼光,心中感到有说不出来难受的滋味。

    有一次快到过年了,邻居都忙着杀鸡宰羊的,天天有人买鱼买肉回来,而他还照常忙着教会里的事,没有过年的样子。终于有一天他儿子忍不住问道“爸爸,我们家什么时候买肉?”这位弟兄听了,心中一下子像被刀刺了一下,就向神祷告说:“主啊!今天我走十字架的路,那是祢的呼召,是我愿意的;但不等于我全家,连我的孩子也都得跟我一起走这条路。”所以他想,还是向神请两个礼拜假,先把这个年过了再说。

    他从前做过小生意,过去用的那付担子搁在屋里已好久没有用了,他找了出来整理一下,第二天就挑起担子,再去做他的老行档。心想怎么样也要赚一点钱回来好过年,至少得买一点肉,我不吃,孩子也要吃。

    结果连着出去三天,天天挑着担子从这村到那村串门走户的,却一点生意都做不到,而心里还老是不平安受责备。他这才回到主的面前,向主认罪,承认自己的失败,不应该把自己的奉献收回,即使只想收回两个礼拜也不行。

    我每想起弟兄的见证,总是忍不住要掉下眼泪,深深体会这条十字架道路的艰难。耶稣说:“人的仇敌就是自己家里的人”,(太10: 36)其实不是家里的人要与我们为仇,反对我们事奉神。往往是我们自己的家庭观念,对家人孩子的顾恤,成了我们奉献为活祭的最大拦阻。感谢主,我们的弟兄终于回到了事奉的道路上。虽然过一个没有肉的年,对孩子来说,是委屈了他,但这就是十字架道路,这就是祭坛上的活祭。

    如果这位弟兄想从祭坛上下来,没有门拦住他,他可以下来,可以挑起担子做他串门走户的老生意;他可以请假,不需要别人批准。他仍然可以相信耶稣,不会失去永生的盼望,但他却会离这个祭坛越走越远,不再是活祭;他在神那里失去的,是神的喜悦和赏赐。这位弟兄作了三天生意,一笔生意都没有作成,及时回头,这是神的怜悯。如果三天生意都很好,可能他就会想再多做些日子。年过了,如果孩子又问“爸爸,我们家什么时候盖新房子?”那个时候可能他的心又要受不了了。

生活是可以好了再好的,欲望是永远无法填满的。如果我们不能保持甘心留在祭坛上的心志,魔鬼迟早能把我们从这个祭坛上拉下来。这是活祭,神不是用鞭子赶你,也不是用绳子牵你、勉强你留在祭坛上。神愿意我们能甘愿身上带着耶稣的死,看自己如同已死,不论坛下怎样,坚持活在坛上。

                                   3、活在死中的心情

    还有第三点,当我们活在祭坛上的时候,不但要有如同已死的心态,走向死亡的心志,也需要存着活在死中的心情。

6: 10-11:他死是向罪死了,只有一次,他活是向神活着。这样,你们向罪也当看自己是死的,向神在基督耶稣里,却当看自己是活的。

这段经文就是具体告诉我们,我们既是死的,同时又是活着的;向罪是死的,向神是活的。我们既不能忘了自己是已经在祭坛上,这是随时会死的地方;我们也应当记得,我们没有死,还是活着的,但是要为神而活。我们存着如同已死的心态,那只是消极的一面。神对我们的要求不是对世界心灰意懒,不是看破红尘。神要我们献作活祭,是要活在祭坛上,有积极的一面。既随时准备死,但又不是消极等死,而是积极的活,为主而活。

    有一句古话说“慷慨就义易,从容成仁难。”人总以为最难面对的就是死,但从古人的经验得出结论,要从容不迫、忍辱负重、受长时间的折磨,还可能被人误会是苟且偷生,这是更难的。今天神对我们的要求,就是不但要活在祭坛上,在随时会死的阴影下,而且还是积极地活着,因为我们担负着为主作见证的重任,是活在死地,带着活在死中的心情。

    但以理的三个朋友因为拒绝向大金像下拜,最后被丢到加热七倍的火窑里。(但3: 19)我们有没有想过,对但以理这三个朋友来说,什么时候是最难熬的?不是丢进去以后,而是丢进去以前。到他们被丢进火窑里时,恐怕还没有反应过来,早已经被烧死了。但他们先是面对这加热七倍的火窑,而且尼布甲尼撒王说:可以再给他们一个机会,在听到号声的时候下拜,就可以免死。这可能是出于王的宽大,但对这三个朋友来说,这等待的时间是比死更难的,是对他们最大的煎熬和试炼。如果被立时丢进火窑,连思考一下的机会都没有,就这样慷慨就义,那不过是一眨眼的痛苦,应当还容易些。

    但现在他们站在这可怕的火窑前面,直接感受到烈焰的可畏,又有王给他们可以免刑机会的诱惑,意志稍微薄弱一点的人,恐怕就会动摇妥协了。但他们却仍能持守所信的,宁愿被丢进火窑也绝不向大金像下拜,表现了从容成仁的意志和气概。从他们和王的对话,清楚表明他们对神的深信不疑,为神死而无悔。但在还活着的时候,他们不是因为反正免不了一死,就破口大骂,也不是消极闭目等死。他们是继续为神而活,为神作见证,这就是活在死中的心情。

活祭只能劝不能命令

    确实,要把自己献上为活祭,要天天死,是不容易的。所以保罗在提出这一要求时先提醒我们:“我以神的慈悲劝你们”,我们能够走到祭坛,我们愿意把自己献为活祭,那是因为先有神慈悲的激励。神的慈悲,也就是神的爱,祂爱最大的表现,就是赐下祂的独生子耶稣基督,作我们的替罪羔羊,为我们在十字架上舍命流血。神没有说祭坛比世界可爱舒服,神没有说献为活祭很容易。但神提醒我们,从神所得到的慈悲大爱,这是我们能走到祭坛,能甘愿献上自己为活祭的力量源泉。正像要亚伯拉罕献以撒是难的,但当他想到神对他一贯的慈爱,他怎能拒绝神这样的要求呢?这是使他能走到摩利亚山,自己动手献上以撒,举起这把刀的动力所在。

    在这节圣经里还有一个字很有意思,这么重要的教导和要求,保罗却用了一个“劝”字。照我们想来应当用“命令”才对。但因为神所要的是活祭,要紧的是出于自愿甘心的选择,如果是命令,就不是自愿,就不是活祭了。为此,保罗只能“劝”我们,但却是以神的慈悲劝的。也就是说,虽然是劝,不勉强,但我们不要忘记神这样爱我们,我们已经得了神这样大爱,如果我们有愿意报答主爱的心,我们能不按照所劝的内容,把身体献上,当作活祭吗?

    不但如此,接下来保罗更作了一个重要的补充“你们如此事奉乃是理所当然的”。保罗特别提醒我们,不要以为是劝、不是命令,就不一定要听,就可以自由选择。我们把身体献上当作活祭,是理所当然的,其实也就是命令了。

亲爱的弟兄姊妹,今天我们都已经经过了罗马书的第一到十一章,我们已经得到了耶稣的救赎,我们已经尝到了神的大爱,我们已经因信称义。现在我们来到第十二章,从这一章起,神对我们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但第一个要求就是把身体献上当作活祭,你愿不愿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