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主 页 | ![]() |
![]() |
讲道集 | ![]() |
![]() |
讲道集-福音信息 | ![]() |
![]() |
![]() |
||||
![]() |
||||||||||||||
如飞而去 诗篇90: 9-12 “我们经过的日子,都在祢震怒之下;我们度尽的年岁,好象一声叹息。我们一生的年日是七十岁,若是强壮可到八十岁;但其中所矜夸的,不过是劳苦愁烦,转眼成空,我们便如飞而去。谁晓得祢怒气的权势,谁按照祢该受的敬畏晓得祢的忿怒呢。求祢指教我们怎样数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们得着智慧的心。”
过年是加一岁还是减一岁 记得当我还是孩子的时候,每到过年总感到特别兴奋,母亲为准备过年越是忙碌,我也跟在后面跑进跑出,越是高兴。回想起来,过年对一个孩子会有这么大的吸引力,不外乎是到过年的时候可以有新衣服穿,有可口的东西吃,有许多孩子在一起玩,更何况还有压岁钱红包。但是对我来说,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我不知道是不是每个孩子都会有这样的想法,就是过了年我就又大一岁。 在家里我们有四兄弟,我最小,所以有时大家在一起玩的时候,哥哥们会不要我参加,说我太小,到大一点才可以。又因为我最小,妈妈也总是把我带在身边,其实是最得妈妈的疼爱,但我却羡慕哥哥们的自由;妈妈也是说我太小,等长大了就不用老是跟在她身边。所以赶快长大就成了我心里迫切的愿望。我知道每次过年我就可以大一岁(这是中国传统的计算年龄方法),离长大也就更近一步。所以到快过年的时候,我常会问妈妈,我过了年是多少岁了吧!我是巴不得每个月大一岁才好。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种过年可以大一岁的喜悦在我心里就消失了。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过年可以大一岁这一事实,不但不再有任何喜悦感,心理上还带来一定的压力。曾几何时,到了过年,在我心里对年龄的计算就更是不再用加法,而是暗暗用减法了。我相信在我们中间凡上了年龄的人都会有这样的心理。而且,什么时候到过年,你在年龄上不是用加法而改用减法,你应该知道你是在老了。 或许我们中间的年轻人不明白我在讲什么,过年大一岁是人生的规律,怎么还能用减法,难道还有什么方法可以使人过一年小一岁吗?当然不是,年龄是不可能越活越小的,但人生在世的年日是越活越少的。到了过年不用加法而用减法,那是着眼在人生剩下的年日过一年少一年,而不是指人生中已经过了几个年头。 当我年轻的时候是从来不这样想的,总感到人生长得很,有点象遥遥无期。但随着年龄的长大,人生短暂的紧迫感就越来越强;到一定的年龄,在心中会不期而然的定下自己一生的期限,七十岁、八十岁或更长。每到过年的时候,知道离开自己所定的年限是又近了一年,人生在世的日子是又少了一年。所以当过年时,有了年纪的人,在彼此见面时,会不由自主的说“时间真快呀,又是一年过去了!” 如飞而去,到哪里去? 正如我们刚才所读诗篇上的话,我们一生的年日是七十岁,若是强壮可到八十岁,但其中有什么可夸的呢?不过是劳苦愁烦,转眼成空,我们便如飞而去。可以说“如飞而去”是道出了每个人对人生的感受。世上有很多形容人生短暂,既美丽又无奈的诗句,人生如梦啦,人生如过眼烟云啦,除了个别因特殊遭遇而厌世的人外,总之一句话,人生苦短。 每当我早晨走过公园,看到多少老年人在锻炼身体,常使我想到,他们就是因为不愿意如飞而去,希望人生尽量慢慢的去,才这样天天锻炼的。从古代的秦始皇打发人去找长生不老药,历代君王都要人喊他万岁,每个人表现出对生命的留恋,在在都显示出人对如飞而去人生的无奈感。 或者有人会说,你刚才不是还说现在过年用减法,信耶稣的人不也一样如飞而去吗?和世上一般的人又有什么不同呢?是的,我们信了耶稣的人并不是说就不如飞而去,在对人生的感受上,我们信主的人也是感到人生的短暂,转眼就过去的。但同样是如飞而去的人生,我们和不信主的人却有一个根本不同的地方,那就是去的地方不同。而且正因为去的地方不同,如飞而去的心情也就不同。 如果今天我们要到一个我们所喜欢的地方去,那么如飞而去并不是一件坏事。当我们要到一个一心向往的地方,要回家去,或是要去看自己心爱的人,在去的路上,你是不会觉得去得太快的,可能还盼望去得越快越好。就象我们俗话说的,巴不得能长了翅膀飞去,而且还要飞得越快越好。 我经常需要外出事奉,有时在外好几个星期,虽然也会想家,但是当心思意念集中在工作上时,倒也把想家的事放下了。可是到工作完毕,在回家的路上,照理都已经快到家了,很快就要见到自己的亲人,这时倒反而是最想家的时候。在回家的路上,总觉得时间怎么过得这么慢,车怎么行得这么慢。如果遇到火车脱班,心里就更是焦躁不安,不断埋怨怎么这么不巧,若长翅膀飞回去就好了。总之一句话,归心如箭。但如果我们要到一个我们不喜欢去的地方,或是要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对那里是一无所知,没有把握,这时我们的心情就会完全不同。 好多年前,社会上动员青年人去支援边疆建设,我认识一个青年人也报了名。看那个青年人越接近动身的日子,越显得忧心忡忡。到他动身的那天,他父母去送他,回来说到火车站上的情形。有好几节车厢都是这样去支边的青年人,所以站台上满了他们的父母亲人。当火车快要开动时,车上的孩子和站台上的父母彼此的手紧紧拉住不放,甚至火车已经慢慢开动了,有些父母的手还是放不开,跟着火车在站台上向前奔走。他父母说,原来大家还能强忍不哭,但是当火车开动时,车上车下突然爆发出一片震天的哭声。 照理来说,年轻人志在四方,去边疆参加建设原是好事,又有这么多青年人在一起,也很热闹不会孤单,为什么要这么伤心呢?我想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都是第一次离开温暖的家,走上独立的人生道路,而且是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到底那里怎样,心中无数。难怪那个青年人心中会越接近去的日子越是忧心忡忡,巴不得动身的日子来得越慢越好。当火车开动时,车上车下的手紧紧拉住,徒然希望把火车的速度拉慢下来。他们不得不如飞而去,到了时候是由不得他们自己作主的。 我们的人生也是如此,不论信主的不信主的,人生在世是短暂的,是由不得我们作主的,必然要如飞而去。但我们究竟到什么地方去呢?我们是回家吗?有什么亲爱的人在那里等待我们吗?我们知道那里的情形吗?如果我们没有把握回答这些问题,对这些事情都只是在茫然之中,那么当我们不得不如飞而去时,我们也会象那些去边疆的青年人,在火车没有开动时,或者还能强忍不哭;但到火车开动,真的要去时,恐怕就是哭声震天,也免不了如飞而去的命运。 如飞而去,带什么去? 今天我们信了耶稣的人,虽然也如飞而去,但我们是回家,我们知道有我们所爱的主在那里等待着我们,为我们预备住处,所以我们并不害怕忧愁。(约14: 1-2)就象保罗说“情愿离世与基督同在,因为这是好得无比的”。(腓1: 23)对保罗来说,能如飞而去见他所爱所思慕的主,那原是好得无比的。所以如飞而去不但不可怕,而且还巴不得早早的去,去得越快越好。可能有人会说,那为什么你们信耶稣的人不都早早去死呢?这样说的人是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在我们刚才读的那节圣经,接下来保罗更是说“然而我在肉身活着,为你们更是要紧的”。一个人信耶稣,自己得救固然重要,但如果每个人都一信耶稣就到主那里去,接下来就没有人再传福音,又怎么能不断有人信主呢? 对一个还没有信主的人,我们如飞而去,要问一下我们对所要去的地方有把握吗?是回家吗?对我们信主的人,我们如飞而去,虽然是回家,不会因没有把握而害怕,但我们也要问一下,当我们回家时,究竟是欢欢喜喜呢?还是羞羞愧愧呢?我们在世的时候,有遵行主给我们的使命吗?有一首诗歌说“主若今日接我灵魂,我能坦然见主否?”在副歌中更是说“工尚未成我即去乎,何能如此见恩主!”圣经告诉我们,当我们见主面的时候,我们是要在衪面前交帐的。(林后5: 10)如果今天我们活在世上一切都为自己打算、为自己活,那么当我们见主面的时候,只能是两手空空,羞羞愧愧的见衪。 记得有一次我外出作工完了以后,坐火车回家,那已经是快要过年的时候。坐在我对面的是一位女青年,在她身边放着两个箩筐,一个里面是猪肉,一个里面是鱼虾之类的。在当时副食品供应很缺乏的时候,很自然引起大家的注意和羡慕的眼光。很明显她是一个插队落户的青年,现在回家过年。看她脸上不时露出一丝笑容,我找机会和她交谈,问她这些肉在乡下多少钱一斤,鱼虾又是怎么卖的,计算下来,这些东西还真值不少钱呢。我就问她这些钱是你父母寄给你,要你买了带回去的吧?她说“不是,是我一年中省吃俭用,积蓄下来的钱买的”。我心中为她父母能有这样懂事的女儿而庆幸,就跟她说,你带这些东西回家,你父母一定很高兴,她得意地笑了。 我看着她用一根小扁担把这两个箩筐挑在肩上下车,不禁心想,当她父母见到她回家,带了这许多东西,他们一定会为自己女儿感到喜悦和自豪。对一个在乡下插队的青年人,能回家探亲过年就已经是够欢喜了,但对这位女青年来说,使她心里更喜悦的,是她还带了这些东西回家,她知道这会带给她心爱的父母怎样的喜悦和安慰。当她想到全家人在一起过年,因有了这些东西而会更加欢乐热闹,她一年来生活中的辛劳刻苦就都算不得什么了。 不要以为每个去插队落户支援边疆的青年人,都象这位女青年那样。我刚才提到那个支援边疆建设的青年人,到过年的时候也回来了。他父亲告诉我,不但是空手,而且还空身。去的时候家里为他做的棉衣毛线衫都没有了,挨着冻穿了单衣回到家里。问他棉衣呢?卖了,毛线衫呢?卖了,而且理直气壮的说“要不然,那来的钱回家?”作父母的心疼自己的孩子,再不争气总是爱他的,赶快为他去筹办棉衣。当时买棉衣谈何容易,又是布票又是棉花票的,他父亲说:总不能看着他挨冻。 不但如此,到过了年已经有一段日子,别人都在回去了,就是他没有回去的打算。倒不是作父母的要逼他走,里弄干部不停的来关心动员。所以父亲就问他预备哪天动身,可以帮他去买车票。他说去不成了,因为在那里已经什么都没有了,都卖了换吃的了。要他回去,得重新为他准备棉被、脸盆等生活用品。作父母的别无选择,只有赶快为他再添置一切。那位父亲说到这里,只有摇头,一脸无奈。 这两位青年,一个是带了自己省吃俭用的钱购买副食品回家,一个是空手。同样是回家,带给父母的感受是何等的不同。今天我们重生得救的弟兄姊妹,到了时候我们如飞而回天家,这是不用担心的,但我们是带了为主劳苦的一生果效,还是空手回家见主,满足于自己仅仅得救呢?在我们见主面的时候,不但我们自己将是完全不同的心情,就是主看到我们时的心情也是完全不同的。如果我们要想能欢欢喜喜见主的面,也盼望听见主对我们说:“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太25: 21)我们就应当思想,我们在如飞而去时,要带些什么回去,免得使主失望。 摩西为何叹息? 刚才我们读的诗篇90篇是摩西写的,从他说“人一生的年日是七十岁,若是强壮可到八十岁”这句话,很可能这是他在八十岁左右的时候写的诗,而且他八十岁以后,带领以色列民出埃及,事奉神的人生不应当再是一声叹息,转眼成空的。 摩西一生活了一百二十岁,可以分成三个四十年。(徒7: 23,30,36)当他在八十岁时,回顾自己一生快要过去,但对摩西来说,他人生的前两个四十年却活得毫无价值和意义。他第一个四十年是在埃及皇宫里度过的,可以说在这四十年里他是享尽了人间的荣华富贵,还学尽了埃及人一切学问,加上说话行事都有才能。(徒7: 22) 我想在地位、钱财、学问、才干上,我们中间是没有什么人能和他相比的。然而当摩西回顾这一切的时候,他并没有感到有什么可值得夸耀的,这一切不过是一声叹息,不但死的时候不能带去,就是活着的时候,也没有带给他真正的平安喜乐。权势地位不代表幸福,钱财再多却买不到快乐,越有学问才干可能还越多劳苦愁烦。摩西体会到人生的价值并不在这些里面。那么应该有怎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呢?这使他不得不向神发出叹息说:“求你指教我们怎样数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们得着智慧的心。” 今天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不就是摩西年轻时所拥有的这一切吗?地位、权势、财富、学识、才干。多少人以为能追求到这些就有幸福,就能满足一切欲望。可是当人真的追求到这些的时候又怎样呢?还不是象摩西那样的体会,劳苦愁烦转眼成空吗?今天我们就是追求到一点权势,能有几个人达到摩西这样王子的地位呢?就是发财,能拥有象埃及的财富那样多吗?埃及的古文明是世人所公认的,它遗留下来的金字塔建筑所包含的各种学问,就是今天的科学知识也赞叹不已。摩西当时能学到埃及人一切学问,恐怕还不是我们今天几个博士学位能及得上的。我们就是追求到这一切就真感到幸福吗?当我们人生如飞而去时,这一切也都将如一声叹息那样过去。 摩西第二个四十年是在米甸度过的,因为摩西打死了那个欺负以色列人的埃及人,害怕法老要抓他,不得不逃离埃及。其实米甸并不是他的目的地,只是因为到了那里,路见不平,帮助几个受欺负的女孩子,倒无意中得了妻子,也就在那里定居下来。他有了家室,又生了两个儿子,天天过着放羊的生活。虽然谈不上是奢华宴乐,倒也称得上是怡然自得。这样一过又是四十年。 当他写这篇诗的时候,他过着这样的田野生活也快四十年了,已经快到人生的尽头,难道他就这样度此一生吗?人生的目的就是养家糊口、建设自己的小家庭吗?这不禁使他发出叹息,应当怎样数算自己的日子才有价值,才算活得有智慧呢? 如果摩西活到八十岁就去世,那么他一生确实没有找到人生的正确答案,只是如同一声叹息。今天我们中间在钱财、权势、地位、学问、享乐上,我想没有人能达到象摩西最初四十年,在埃及皇宫中那样程度的,但是连摩西都感到不过是一声叹息,转眼成空。如果我们步他的后尘,当人生如飞而去时,又能有怎样的感受呢! 也可能我们没有雄心壮志,既不想名誉地位,也不想发财,象社会上曾流行过的一句话“我平凡,我快乐”。因为在名利场上失败的人太多了,有的因经历了惨痛失败而退出,有的是有自知之明而退让,转而在建设自己小家庭上下工夫,就象摩西人生中第二个四十年那样。但平凡的人生真能使人知足快乐吗?建设小家庭真能带来美满幸福吗?我们的人生就是为子女和家庭吗?恐怕你所付出的,子女还并不领情呢!这一切还不是转眼成空,一声叹息吗? 摩西的前八十年人生告诉我们,追求名利、财富、学问,不过如同一声叹息,转眼成空。把一生的精力放在建设小家庭上,到头来也是落得个劳苦愁烦,无可夸耀。 为主而活的人生必不落空 人生是短暂的,都要如飞而去,但在这如飞而去的人生中,却不一定都是转眼成空,如同一声叹息的。摩西的一生能够蒙神记念,留在圣经里成为我们的榜样,不是因为他前八十年的日子,而是他最后的四十年。他八十岁以后奉神所差,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这是蒙神记念的,使他的人生不再是转眼成空了。 有一次我问一位老弟兄有多大了,他说:我才三岁。我说怎么才三岁呢?他说我这一辈子都白活了,就是最后这三年信了耶稣,才算是活得有一点意义。虽然这好象是开玩笑的说法,但也反映了一个重要的信息,我们为自己活的所有日子,都不过如同一声叹息,转眼成空,不值得记念。 所罗门的一生是享尽了荣华富贵,他是以色列国最繁荣富强时的王,又绝顶的聪明有才智,所以他不但有最好的物质享受条件,而且也懂得怎样来享受。他也没有象摩西那样坎坷的经历,真可以说是享了一世的福,即使和摩西的前四十年相比,都是有过而无不及的。按他自己说的,“凡我眼所求的,我没有留下不给他的,我心所乐的,我没有禁止不享受的”。(传2: 10-11)但就是这样一位享尽荣华富贵的君王,当他到年老时回顾自己这样的生活,也不得不承认“都是虚空,都是捕风,在日光之下毫无益处”。 所罗门曾经在享乐的人生中失败堕落,(王上11: 4)幸而他最后醒悟过来,认识到人生的虚空。所以他对年轻一代的勉励是“你趁着年幼,衰败的日子尚未来到,就是你所说,我毫无喜乐的那些年日未曾临近之先,当记念造你的主。不要等到……”(传12: 1-2)“不要等到”这句话反映了他对自己一生失败的后悔,他感到人生中有享受固然是好,但这样的人生怎样面对如飞而去见神呢?所以他勉励年轻人不要象他那样,到年老才醒悟,应当趁着年幼就度敬虔的人生,这才是真正有价值不虚空的。(传12: 13) 如果摩西只活到八十岁就去世,他的一生确实就是劳苦愁烦、转眼成空,圣经里不会记载他的事迹,我们更不会知道曾经有过这么一个人。他之所以被称为神人,是因为他人生最后的四十年,八十岁以后,他奉神的差遣,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这时他的人生不再是转眼成空的,因为他是在遵行神的旨意,作神要他所作的工。即使他有劳苦,也是为神而劳苦,是蒙神记念的,不再是一声叹息。 当摩西一百二十岁快离开世界的时候,他又写了一篇诗歌,记载在申命记32和33章,我们可以看到在这篇诗歌里,表现出一个为神而活的人生和诗篇90篇中反映出为己而活的人生,有何等不同的气概。“你的日子如何,你的力量也必如何…永生的神是你的居所,祂永久的膀臂在你以下…”(申33: 27)。这时的摩西不再认为他经过的日子还在神震怒之下,他度尽的年岁好象一声叹息了。 今天在我们中间还没有信主的朋友们,不论我们愿不愿意,我们的人生是十分有限的,是必然要如飞而去的。到了时候我们将飞到哪里去?你对这将要去的地方喜欢吗?有把握吗?认识清楚吗?只有相信耶稣,祂爱我们,担当我们的罪,使我们得永生,为我们准备了天上永远的住处。当我们信了耶稣,虽然我们仍然会如飞而去,但我们是回家,我们知道那个地方,我们有把握,在那里有爱我们的主迎接我们,为我们准备了一切,欢迎我们回去。所以我们不害怕如飞而去。 对已经信主的弟兄姊妹来说,我们因主的救赎,有把握到时候可以如飞而去回天家,主耶稣正在那里等候迎接我们,我们清楚知道我们将去怎样的地方。但我们就这样空手回去吗?我们因耶稣的缘故,我们经过的日子已经不再在神震怒之下,但如果我们没有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主,为主而活,那么我们的人生还是会转眼成空的,因为到如飞而去时,没有什么可以带去。我们不需要因如飞而去感到害怕,但我们会在如飞而去时感到后悔羞愧。 求主教导我们象教导摩西那样,怎样数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们得着智慧的心。这不是要我们知道今天是几月几号,星期几,或是能预知自己能活多久。这是要我们知道该如何活得有价值,使人生有意义,得蒙主的喜悦。亲爱的弟兄姊妹和我们中间的每一位,让我们在未来一生的年日里,活得有智慧,为主而活,以我们的生命和生活来见证荣耀主耶稣。
|
![]() |